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2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棋规则发展史新解(修订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3-5 1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烂柯1983 于 2019-3-7 13:49 编辑

围棋规则发展史新解(修订版)
作者:章浒
(保留版权)

注:这是我最初写的一篇文章。现在略作修改。文中猜测的观点后来被古籍实证了。见“围棋胜负规则演化的实证”一文:http://www.flygo.net/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9332

      据史书《世本•作篇》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围棋发明至今已有4000多年了。


      有鉴于围棋发展史的各种说法,特作此文。因本人水平有限,欢迎有识之士指正。


围棋的起源
围棋是尧舜时期(约前2377年)发明的,那个时期正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高度发展的时期,农耕已成为当时重要的生产活动。
(注:参考资料详见社科院考古所冯时先生:距今6500年的西水坡星图的解释)


人的思想与发明创造不是凭空产生的,必定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天文历法知识的掌握,正是发明围棋的基础。


    尧舜从观察天象的圭表得到启发,“道生一”,棋心(又称为太极)一点就产生了。由此一点划出南北子午线,再画出东西向纬线,东西南北中方位俱全,那么一个由棋心(太极)而始的十字形出现了,再把外围用线连起来,俨然出现一个3路棋盘。猜想尧舜最初发明的就是3路棋盘,棋盘路数再向四边扩展开来,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上出现的棋盘的路数都是奇数。


    最初的围棋是天文学工具的猜测不无道理。在远古的中国,天文学历来就是“帝王学”,尧造围棋,以教丹朱。非常有可能是想让丹朱通过弈(音同易)来掌握“帝王学”。


    棋盘象征地,棋奁代表天。这是古代天文观“天圆地方”的具体体现。


    棋子是从虚无中产生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那么阴阳二色的棋子就自然产生了。阴阳二色棋子在盘上互搏,”有气则生,无气则亡”,就生出了万千棋局。

(注:“无”中会生出“有”,类似宇宙大爆炸学说)


零、两溢后计俘子的原始围棋--吃子棋

围棋基本规则是:
黑白两色棋子,轮流下子,不得放弃(放弃下子必须交对方俘虏 见:注1),无禁着点的规则(注2:陈祖源《围棋规则演变史》支持无禁着点) 有气则生,无气则亡,气尽子提。

(注1:古人是没有弃着的。因为古人认为:阴阳是对立统一的,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古人认为一人一手棋是天经地义的。实质上就是:不得放弃。平衡手数的哲学原理也可以从上找到。
    但是,日本人生生造出来一个放弃着手的做法,且不交俘虏。影响了比如:数目法下“盘角曲四”的问题。见赵之云先生的论述。为了弥补这个近现代的漏洞,因此加上了(放弃下子必须交对方俘虏)这一条。道理相通,所以池田敏雄会提出类似的规则方案。)


有了围棋这个发明,那么胜负是如何判定的?猜测围棋的最初形态是吃子棋,围棋是从吃子棋演变而来的。


先人以吃子多少来定胜负,吃子多的一方胜。下到两溢(双方的棋子都溢出到盘外,每方都不能再在盘上落子了,盘面的空点只剩下双方棋块赖以生存的基本眼位)的局面,看谁吃的子多谁赢。现代的初学者往往也是这样的。


很快,人们就会发现:只有使自己的空围得比对方大,才能俘获对方更多的棋子。


参考资料:蒋四公子《还棋头等价于吃子棋的思考》


一、先于唐代的停道比子法

本文的重要猜测是:先于唐代的停道比子法比的是俘子!
《敦煌棋经》“棋有停道及两溢者,子多为胜”中的“停道”,就是指的这种比子法。

“停”就是等。 “停道”就是双方盘面围住的除活棋所需基本眼位以外的空点相等。在胜负计算的时候,盘面停道(不包括棋块赖以生存的基本眼位)是怎么操作的?


猜测是:收完官子后,进入胜负计算阶段,盘面道多的一方在盘面上每填一子,盘面落后的一方就交一枚俘虏给对方,双方在盘面上“停道”后,只需要比较俘获对方的棋子谁多谁就赢。


     “停道”后比俘子相对于下到“两溢”再比俘子更简便,也是与最原始的围棋—吃子棋一脉相承。
   (注:作者以前曾猜测:停道是和棋。现在看来,这个猜测是错误的。)


比起原始围棋,这个时代的人们不用下到“两溢”局面了,因为“停道”的原因,可以少下好多步数了。但敦煌《棋经》为什么仍提到“两溢”,因为当时的人们清楚地知道,围棋的起源是“两溢”的吃子棋。


因此, “停道比子法”是比较成熟的围棋规则。敦煌《棋经》的“棋有停道及两溢者, 子多为胜“的新解:
    棋下到双方道数相同,或者可以下到双方两溢(下到最后,只有基本眼位),谁俘获的子多谁胜!


(注:之前,规则研究者认为:子多为胜是盘面的活子多为胜,其实,因为等手的原则,盘面活子多的一方,必定俘获对方的棋子也多。所以,这并不矛盾。无论从吃子棋的起源的角度,还是从数俘子比数盘面活子更容易这个角度,我都倾向于”子多为胜“非常可能是俘子多为胜)


二、唐宋数路法

唐宋数路法通行在唐代和宋代。随着围空意识的深化,棋人创造出“路”的概念,人们开始认为被吃子是“负路”。唐宋数路法计算胜负与之前的规则的重大区别是:需要死子回填,死子回填后,再看双方盘面的路数多少来确定胜负。当然,在路都填满的情况下,还是要比较俘子多少。(现行日本规则就是从唐宋数路法学来的。)


唐代或更早以前的胜负单位是“子”(俘子)。到了唐代,胜负单位变为“路”,“路”就是棋盘上的空点(不包括棋块赖以生存的基本眼位),再减去被吃子。《棋经十三篇》有“胜而路多,名曰赢局”。流传下来的唐代古谱,棋待诏顾师言和阎景实的金花碗图为黑胜1路。


可以说,围棋发展到唐朝,由于胜负单位的改变,完成了从计算俘子定胜负到计算路数来定胜负的蜕变。路仍然是不包括基本眼位的。唐宋数路法在用于棋局形势判断上是一项发明,是围棋发展的一个高峰。


唐宋的数路法以“路”为单位,取代了以前以“子”(俘子)为单位,但本质没有变化,仍是吃子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模型证明,这里就不展开了。


三、明清数子法

到了明朝,因为“数路法”要保留死子,而保留死子往往会引起纠纷,比如发生“窃子”,所以又产生了一种新的计数方法,那就是“还棋头数子法”。围棋盘上有361个交叉点,361的一半是180.5,称为归本数。

由于唐宋规则基本眼位不算任何一方,比如有5块2眼活的棋块,那就有10个眼位不能算,而明清还棋头数子法就在实际计算中把双方的基本眼位平分了。即:一方比另一方多1块棋,那么就要还1子;多2块,就要还2子。依次类推,这就是俗称的“还棋头”。

胜负判断办法实际上是:一方盘上填满的活子+平分的基本眼位,与归本数180.5相比较,多则胜。

   “明清数子法”可以单方数棋,简化了计算胜负的操作过程。 但在进行棋局的判断形势的时候,使用的仍是“唐宋数路法”。


结语

所谓的围棋规则发展史,在古代中国就是一部吃子规则史,变来变去都是其等价方案。


现行中国规则(不能称为现代)与明清数子法的形式相同,但废除了还棋头,也就丢掉了几千年以来一脉相承的围棋规则的本质,令人遗憾。


有的人懂得还棋头的道理,但系于现实的考量,对此屈服了,漠视了。有的人不懂得还棋头的道理,系于“进化论”的思维,对此无视了,轻视了。有的人在现行规则中研究浸润很深,无法接受新的观念了。但我相信还有更多的人,需要我们去普及真正的围棋规则发展史知识。


(读者如果不理解,可先不看)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三路围棋的创制,符合以上中国哲学,见正文描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不是玄虚的迷信,是中国古人仰观星座,俯察大地,思考万物的由来后,总结出朴素的哲学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无”,道生一就是“道”生“有”,即无中生有,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有”生“万物”。这里的“有”就是“一”。道生一就是“无极生太极”。“一”就是“太极”。


“一” 生 “二”“,二” 生 “三”的解释:
注这里的“三”不是指的数字三,在古代三可以代表很多。“一生二”是指:“有”生“阴与阳”两个对立统一体。所谓:太极生两仪。阴阳和合生化万物,也就是“三”生万物了。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万物,负阴,而抱阳,很多人都容易理解错,这里代表的是万物阴阳之气和合,才能朝气蓬勃,生生不息。也说明了万物是离不开阴阳的,缺少阴也不行,缺少阳也不行。)


补充2个论述
(1)
先唐敦煌棋经所述:黑白双方“道”数相同的时候,即所谓停道。道,指除基本眼位外在盘面上的空。胜负单位是子(俘子)。
“路”的概念是唐宋人创制的。
路也是指盘面的空,但还包括死子,死子是“负路”,要回填后减掉,也就是回填死子。


因此,唐宋人说:白杀黑xx子,黑杀白xx子,白有xx路,黑有xx路。
道与路不可混同。


(2)
刘仲甫说:孝经云'满而不溢'是也。有人说:满就是溢。我认为:满是一个状态,溢是满后的另一个状态。一方满局后,无法在棋盘上落子了,如果再自填,就要整块棋子死了,那么怎么办?只能是溢出,就是:直接交对方俘虏。 也是单眼自杀的一个特殊形式。


敦煌棋经说:两溢。我认为:就是黑白双方都不能在盘上落子,只能交对方俘虏。这就是古代围棋有虚手的直接证据。(类似燕来提出的虚手概念)


后记
将计俘子作为一根丝线,把最原始的吃子棋规则,到敦煌棋经的停道比子规则,到唐宋数路规则,乃至到明清数子规则,这一颗颗璀璨夺目的珍珠串了起来。组成了全新视野的围棋规则发展史。解开了规则发展的谜团,我感到非常高兴。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by zhanghu 2014-5-5
修订于2019-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9-3-7 08:21 | 只看该作者
为楼主的研究精神点赞!这帖子内容深厚,还要好好消化一下才敢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9-3-7 19: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烂柯1983 于 2019-3-7 19:34 编辑
稀松平常 发表于 2019-3-7 08:21
为楼主的研究精神点赞!这帖子内容深厚,还要好好消化一下才敢发言。

谢谢。没关系,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好了。
从此文开始,本人在近五年内主要涉猎了敦煌《碁经》、《烂柯经-棋经十三篇》的研究、《弈理指归》施氏原本抄本点校,座子围棋棋制研究等方面。研究成果会慢慢在本论坛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9-3-8 08:53 | 只看该作者
我对还棋头的规定有些疑义,还要请教。
在陈老的古谱解说中多次提到:没多一块棋要还1子也就是2目棋,可是我觉地清代的棋应该是数子的,每多一块棋应该是还两个子才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9-3-8 09:26 | 只看该作者
高大上得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9-3-8 10:44 | 只看该作者
稀松平常 发表于 2019-3-8 08:53
我对还棋头的规定有些疑义,还要请教。
在陈老的古谱解说中多次提到:没多一块棋要还1子也就是2目棋,可是 ...

清代是单方面数子的,与交叉点总数的一半:180.5比较,超过就算赢。
所谓“一子等于2目”,也是由单方面数子造成的。

由于唐宋规则基本眼位不算任何一方,比如有5块2眼活的棋块,那就有10个眼位不能算,而明清还棋头数子法就在实际计算中把双方的基本眼位平分了。
即:一方比另一方多1块棋,那么就要还1子;多2块,就要还2子。依次类推,这就是俗称的“还棋头”。

胜负判断办法实际上是:一方盘上填满的活子+平分的基本眼位,与归本数180.5相比较,多则胜。
操作上,一方多一块棋,就要还另一方一个子,就是“还棋头”

   “明清数子法”可以单方数棋,简化了计算胜负的操作过程。 但在进行棋局的判断形势的时候,使用的仍是“唐宋数路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9-3-8 13:41 | 只看该作者
烂柯 发表于 2019-3-8 10:44
清代是单方面数子的,与交叉点总数的一半:180.5比较,超过就算赢。
所谓“一子等于2目”,也是由单方面 ...

我认为:如果是吃掉对方的子,确实一子当算2目;但是还棋头的子不是被对方吃掉的,而是人为减掉两个眼位的,所以一块棋应该减掉2个子而不是一个子。在中国的规则里本来也没有目的概念吧,子空皆地!还棋头就应该还两子才对。我以为按1子两目的概念还棋头本身就是违背中国规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9-3-8 13:4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稀松平常 发表于 2019-3-8 13:41
我认为:如果是吃掉对方的子,确实一子当算2目;但是还棋头的子不是被对方吃掉的,而是人为减掉两个眼位 ...

平分了,双方各一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1-27 08:28 | 只看该作者
烂柯 发表于 2019-3-8 10:44
清代是单方面数子的,与交叉点总数的一半:180.5比较,超过就算赢。
所谓“一子等于2目”,也是由单方面 ...

"胜负判断办法实际上是:一方盘上填满的活子+平分的基本眼位,与归本数180.5相比较,多则胜。"
白方:5块棋,169个子+10目。--》169+6=175
黑方:1块棋,180个子+2目。--》180+6=186
结论:黑胜。
按照燕来“子多为胜”,黑180>白169:黑胜。
按国内目前的规则:白胜。
按烂柯"浮获对方的子多为胜“观点:这盘棋黑方手里攥着180-169=11枚白子:黑胜。
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11-14 08:38 , Processed in 0.164409 second(s), 18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