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114|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明清时的古棋盘是咋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8-20 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汉石棋盘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 ... 34&S8&TPjpg
现在比较常见的日式棋墩

有哪位大神知道明清时期我国的棋盘样式的么,求科普。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3: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3:24 | 只看该作者
从左到右,分别是西汉石围棋盘,现在的日式棋墩,隋朝棋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2-8-20 19:52 | 只看该作者
难道就没人有明清围棋的照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8-21 10:31 | 只看该作者
古代棋局的演变及孙吕遗谱的真伪
一、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我国古代的围棋谱,如果从三国时的《吴图》算起,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宋代以前的棋谱原本至今尚未发现,现存最古的围棋谱要算宋李逸民编《忘忧清乐集》了。原宋版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还有清末南陵徐乃昌影摹宋本传世。在宋古谱中保存了东汉末“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

这个棋局如果可靠的话,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了。这一珍贵的围棋史料,多少年来一直被围棋界视为瑰宝,及至清乾隆间,有个著名学者钱大昕对此提出怀疑,他在《十驾斋养新录·棋局》中说:
韦昭《博弈论》:“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李善注魏邯郸淳《艺经》:“棋局纵横各十七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沈存中云:“棋古局用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与后世不同,今世棋局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予尝见李逸民《忘忧清乐集》首载孙策诏吕范、晋武帝赐王武子两局,皆十九道,疑为后人假托也。
钱大昕提出“孙策诏吕范弈棋局”为“后人假托”的疑问唯一论据是,因为是局为“十九道”,而魏邯郸淳《艺经》中却说当时的棋局“纵横十七道”,两者有矛盾,如确认魏时的棋局是“唯一”十七道的话,那么,孙、吕遗谱无疑是伪造的了。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这要从十七道和十九道的棋局始末说起。

二、十七道棋局的始末
我国两汉时代的围棋局,据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道必正直。”这是说棋盘的形状是正方的,棋盘的小格叫“罫”,也是正方的。至于棋盘的大小,从马融《围棋赋》“三尺之局”推算,据汉出土的尺寸相当0.231米,汉代三平方尺约合六十、七十厘米见方,较今日通行棋盘稍大一点,说明自汉至今的棋盘、棋子的大小变化不大。
关于汉魏时棋盘的局道,魏邯郸淳《艺经》说过“纵横各十七道”。1952年,我国考古学家从河北望都县发现汉代古墓,其中有围棋局一具,高14厘米,每边长69厘米,大小与马融《围棋赋》所指近似。



河北望都汉墓出土十七道棋盘

这是一具纵横十七道的棋局,相对年代为东汉时期(公元25一220年),地下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说明汉代流行过十七道的棋局是无疑的。
我们又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发现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其中有彩色围棋仕女图一幅,画的围棋局也是十七道。吐鲁番唐初原属高昌国,640年唐大将侯君集率兵灭高昌国,置西州,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这个地区南北朝时为西突厥,汉时通称西域,其十七道围棋可能在汉时已在这个地区流传,因为我们从佛典《大般涅槃经》中有“围棋”记载可知,我国围棋在两汉时已向西方传播。现在我国西藏地区藏族同胞中仍流行十七道的棋制。又据日本《棋道》1958年11月和1959年5月报道,西藏的近邻锡金至今也还沿用十七道的围棋。
从上面一系列史料证明,我国“纵横十七道”的棋局自两汉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了,甚至可推及春秋战国时代。

三、十九道棋局始于何时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存中《梦溪笔谈》说:“今世棋局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明胡应麟《庄岳委谈·辛部》说:“今围棋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胡氏“唐局十八道”之说,来自唐柳子厚的山水游记,说天然的石桌,自然成纹为十八道,实非正规棋盘。然而清方浚颐诗:“十七、十八道,汉唐截然分,徐铉改十九,宋以后咸遵。”清邓元鏸也说:“唐时棋局十七道、十九道增从徐鼎臣。”按鼎臣即徐铉字。据此说法,十九道的围棋为五代末徐铉所改,从宋朝开始才正式推行十九道棋制。其实唐裴说早有“十九条平路,言平又崄巇”的诗句,这是方浚颐和邓元鏸未见之故。近年来从唐墓中出土了一些围棋盘,其中就有十九道的棋盘。现存日本正仓院古代围棋盘,系孝武天皇的御物,据说是唐朝皇帝的赠礼,也是纵横各十九道。这说明唐代盛行十九道的棋制是不用怀疑的。



新疆吐鲁番唐初古墓出土十九道棋盘




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御物十九道棋盘
现尚存日本正仓院

据南北朝的敦煌写本《棋经》说:“棋有三百六十一道放周天之度。”这三百六十一道是指三百六十天的约数,说围棋局仿效地球绕太阳自转一周的意思。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围棋理论家总喜欢把围棋比喻为天文地理,而只有纵横十九道的棋盘,才符合这种观念。同时,我国考古学家在1959年,曾从河南省安阳地区张盛墓发现隋朝纵横各十九道的青白瓷围棋盘。两者互为印证,可见两晋南北朝时已出现十九道的围棋盘是不成问题的了。现在问题在于十九道的棋局是否还可推到汉魏时代?这可以从《孙子算经》一书中找到答案。
据《孙子算经》有一道算术题说:“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
这道算术题显然是计算十九道的围棋。那么,《孙子算经》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呢?据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说,这个“孙子”就是春秋时代的孙武;乾隆间提倡朴学的有名科学家阮元在《畴人传》中也说是周代的著作。但考班固《汉书·艺文志》未见此书之名,说明朱、阮二人的说法未必正确。然而,《隋书·经籍志》已录有此书,于是有人推断为两晋南北朝的作品。现据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算经》的内容判断,说它当是东汉时代的著作。如果这个推断不错,有理由认为我国围棋在东汉时已流行十九道的了。
证明两汉时代围棋局已成十九道的第二个理由,我们从马融和蔡洪《围棋赋》中有“棋”“五岳”一词,这个“”字,据杨慎《转注古音》说:“音义与岳同。棋心并四角各据一子,谓之五岳,言不可动摇也。”在两汉三国时代的围棋布局,四角四枚和中央一枚势子已成为定式(现存日本最古的围棋局也是这样的)。为何有中央一势子呢?现在看来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这跟当时形而上学的围棋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十九道的围棋共三百六十一路,最中央的数称为“一”,张靖《棋经》解释这个“一”说:“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晏天章解释得更为具体:“一者,数之始,万物之数,皆起于一。故棋有三百六十之数,皆主于一极。言棋以一居中,犹皇建其极也。四方,四隅也。棋之据其极而运四方,犹人君建其极而治四方。”这一切都说明了“五岳”的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十九道棋局才有这个“一”,而十七道或十八道的棋局都无这个“一”,所以,“五岳”是十九道棋局所独有的。
另外,还可以提出一个旁证,如果说汉魏时代的围棋为十七道,那么,是什么时候改为十九道的呢?当然,不会是唐代。假使为两晋南北朝的话,这是我国围棋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围棋局是一件大事,必然在全国大事宣扬,但史传杂说均无一语道及,这是不大可能的。这一点也有力地说明了两晋南北朝未曾改革过围棋局。可见近人说棋盘十九道的改制,大约在晋代,那也未必正确。
近年来,我国古墓中发现的方形围棋局,有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和十九道四种。从围棋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似十三道、十五道的棋局为最古,可能盛行在春秋战国之前,但在唐代的局部地区尚有流传;十七道的棋局较为近古,估计盛行于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而且被邯郸淳的《艺经》记载了下来,我国局部地区至今尚流行。然而,这三种棋局没有棋谱传下来,究其原因:一是盛行期离今久远;二是后来在局部地区流传,只是作为一般娱乐,没有正式比赛制度和记录。大约从东汉开始,十九道棋局已成为当时围棋比赛的一般制度。探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围棋的发展和艺术性的提高,古围棋局的深度和广度,已不能满足棋手们的艺术发挥,于是就产生了十九道的围棋。它较之前者,战斗内容更加丰富了,方法也要复杂得多,棋手们更可以在这个“博大”的艺术园地发挥创造性的才能。
第二,由于十九道棋局有三百六十一路,“象周天之数”,与我国古代天文学相契合。因此,围棋理论家就以天地与世事比喻棋局,如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这当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解释围棋局的结构,但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成为后世围棋理论的基础。
第三,由于我国围棋运动的迅速发展,指导围棋运动的棋谱逐渐出现,由于互相交流技术,围棋制度的统一,遂成为当务之急了。在选择上述四种棋局中,十九道的棋局为棋手们认为最合适,于是便逐步定型下来。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一下,韦昭《博弈论》中所指“枯棋三百”,这是否指十七道的围棋局?我们知道,“三百”是个整数,也是个约数,是指双方所用的棋子各约一百五十枚。一般说来,十九道的棋局共有三百六十一个点,每方一百五十枚棋子大概也够用,所以,晋蔡洪《围棋赋》和宋朝宋白《围棋序》也均称“三百”。然而,谁都知道,宋代的围棋局肯定是十九道的了。至于唐李善引邯郸淳《艺经》解释韦昭《博弈》中的“枯棋三百”,那也不过是仅供参考而已。

四、孙吕遗谱的真伪
宋版围棋谱孤本《忘忧清乐集》为北宋末国手李逸民编。这本棋谱的北宋前的古谱部分采自《忘忧集》,乃是北宋著名国手刘仲甫所编。关于刘仲甫《忘忧集》的内容,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说:“载唐韦延祐棋诀并古今棋。”据考证,这个韦延祐就是唐初棋艺家韦挺的字(按《宋志》、《通志》误将挺为珽)。韦挺为唐杜陵人,唐太宗贞观初累迁御史大夫,撰有《棋图》、《棋诀》两谱。由此可见,《忘忧清乐集》中“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来源于韦挺的《棋图》。
在汉末三国时代,我国江南一带棋风甚盛,最古的围棋谱之一《吴图》就是三国时东吴时代的产物。据《敦煌棋经·象名篇》说,这本棋谱有二十四图。《吴图》在唐代尚存,如诗人杜牧有诗云:“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足见《吴图》在唐代还颇有名气,仍为棋手们的典范。因此,唐代棋艺家的棋谱著作中辑录有《吴图》,这是不足为奇的。现在除“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外,其余十九图均已亡佚,故至为可贵。
考孙策,字伯符,东汉末富春人,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兄,父坚战死,策收其余兵,军令整肃,渡江转战,所向披靡,遂定江东之地,后在出猎时为怨家所射,卒年二十六岁。吕范字衡,就是京戏《美人计》中为刘皇叔做大媒的那一位,他是孙策手下的谋士。两人均爱好围棋。据《三国志·吕范传》注引《江表传》说:
吕范计山越还,白事孙策,从容独与围棋。因论军旅。
因此,从现有史料来看,“孙策诏吕范弈棋局而”不大可能是子虚乌有先生所作,没有足够证据而轻率地否定这个一千八百年前的古谱是缺乏说服力的。

摘自《围棋史话》 李松福 编著




一、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我国古代的围棋谱,如果从三国时的《吴图》算起,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宋代以前的棋谱原本至今尚未发现,现存最古的围棋谱要算宋李逸民编《忘忧清乐集》了。原宋版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还有清末南陵徐乃昌影摹宋本传世。在宋古谱中保存了东汉末“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这个棋局如果可靠的话,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了。这一珍贵的围棋史料,多少年来一直被围棋界视为瑰宝,及至清乾隆间,有个著名学者钱大昕对此提出怀疑,他在《十驾斋养新录·棋局》中说:
韦昭《博弈论》:“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李善注魏邯郸淳《艺经》:“棋局纵横各十七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沈存中云:“棋古局用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与后世不同,今世棋局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予尝见李逸民《忘忧清乐集》首载孙策诏吕范、晋武帝赐王武子两局,皆十九道,疑为后人假托也。
钱大昕提出“孙策诏吕范弈棋局”为“后人假托”的疑问唯一论据是,因为是局为“十九道”,而魏邯郸淳《艺经》中却说当时的棋局“纵横十七道”,两者有矛盾,如确认魏时的棋局是“唯一”十七道的话,那么,孙、吕遗谱无疑是伪造的了。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这要从十七道和十九道的棋局始末说起。二、十七道棋局的始末我国两汉时代的围棋局,据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道必正直。”这是说棋盘的形状是正方的,棋盘的小格叫“罫”,也是正方的。至于棋盘的大小,从马融《围棋赋》“三尺之局”推算,据汉出土的尺寸相当0.231米,汉代三平方尺约合六十、七十厘米见方,较今日通行棋盘稍大一点,说明自汉至今的棋盘、棋子的大小变化不大。
关于汉魏时棋盘的局道,魏邯郸淳《艺经》说过“纵横各十七道”。1952年,我国考古学家从河北望都县发现汉代古墓,其中有围棋局一具,高14厘米,每边长69厘米,大小与马融《围棋赋》所指近似。河北望都汉墓出土十七道棋盘这是一具纵横十七道的棋局,相对年代为东汉时期(公元25一220年),地下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说明汉代流行过十七道的棋局是无疑的。我们又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发现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其中有彩色围棋仕女图一幅,画的围棋局也是十七道。吐鲁番唐初原属高昌国,640年唐大将侯君集率兵灭高昌国,置西州,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这个地区南北朝时为西突厥,汉时通称西域,其十七道围棋可能在汉时已在这个地区流传,因为我们从佛典《大般涅槃经》中有“围棋”记载可知,我国围棋在两汉时已向西方传播。现在我国西藏地区藏族同胞中仍流行十七道的棋制。又据日本《棋道》1958年11月和1959年5月报道,西藏的近邻锡金至今也还沿用十七道的围棋。
从上面一系列史料证明,我国“纵横十七道”的棋局自两汉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了,甚至可推及春秋战国时代。三、十九道棋局始于何时北宋著名科学家沈存中《梦溪笔谈》说:“今世棋局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明胡应麟《庄岳委谈·辛部》说:“今围棋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胡氏“唐局十八道”之说,来自唐柳子厚的山水游记,说天然的石桌,自然成纹为十八道,实非正规棋盘。然而清方浚颐诗:“十七、十八道,汉唐截然分,徐铉改十九,宋以后咸遵。”清邓元鏸也说:“唐时棋局十七道、十九道增从徐鼎臣。”按鼎臣即徐铉字。据此说法,十九道的围棋为五代末徐铉所改,从宋朝开始才正式推行十九道棋制。其实唐裴说早有“十九条平路,言平又崄巇”的诗句,这是方浚颐和邓元鏸未见之故。近年来从唐墓中出土了一些围棋盘,其中就有十九道的棋盘。现存日本正仓院古代围棋盘,系孝武天皇的御物,据说是唐朝皇帝的赠礼,也是纵横各十九道。这说明唐代盛行十九道的棋制是不用怀疑的。新疆吐鲁番唐初古墓出土十九道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御物十九道棋盘现尚存日本正仓院
据南北朝的敦煌写本《棋经》说:“棋有三百六十一道放周天之度。”这三百六十一道是指三百六十天的约数,说围棋局仿效地球绕太阳自转一周的意思。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围棋理论家总喜欢把围棋比喻为天文地理,而只有纵横十九道的棋盘,才符合这种观念。同时,我国考古学家在1959年,曾从河南省安阳地区张盛墓发现隋朝纵横各十九道的青白瓷围棋盘。两者互为印证,可见两晋南北朝时已出现十九道的围棋盘是不成问题的了。现在问题在于十九道的棋局是否还可推到汉魏时代?这可以从《孙子算经》一书中找到答案。
据《孙子算经》有一道算术题说:“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
这道算术题显然是计算十九道的围棋。那么,《孙子算经》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呢?据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说,这个“孙子”就是春秋时代的孙武;乾隆间提倡朴学的有名科学家阮元在《畴人传》中也说是周代的著作。但考班固《汉书·艺文志》未见此书之名,说明朱、阮二人的说法未必正确。然而,《隋书·经籍志》已录有此书,于是有人推断为两晋南北朝的作品。现据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算经》的内容判断,说它当是东汉时代的著作。如果这个推断不错,有理由认为我国围棋在东汉时已流行十九道的了。
证明两汉时代围棋局已成十九道的第二个理由,我们从马融和蔡洪《围棋赋》中有“棋”“五岳”一词,这个“”字,据杨慎《转注古音》说:“音义与岳同。棋心并四角各据一子,谓之五岳,言不可动摇也。”在两汉三国时代的围棋布局,四角四枚和中央一枚势子已成为定式(现存日本最古的围棋局也是这样的)。为何有中央一势子呢?现在看来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这跟当时形而上学的围棋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十九道的围棋共三百六十一路,最中央的数称为“一”,张靖《棋经》解释这个“一”说:“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晏天章解释得更为具体:“一者,数之始,万物之数,皆起于一。故棋有三百六十之数,皆主于一极。言棋以一居中,犹皇建其极也。四方,四隅也。棋之据其极而运四方,犹人君建其极而治四方。”这一切都说明了“五岳”的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十九道棋局才有这个“一”,而十七道或十八道的棋局都无这个“一”,所以,“五岳”是十九道棋局所独有的。
另外,还可以提出一个旁证,如果说汉魏时代的围棋为十七道,那么,是什么时候改为十九道的呢?当然,不会是唐代。假使为两晋南北朝的话,这是我国围棋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围棋局是一件大事,必然在全国大事宣扬,但史传杂说均无一语道及,这是不大可能的。这一点也有力地说明了两晋南北朝未曾改革过围棋局。可见近人说棋盘十九道的改制,大约在晋代,那也未必正确。
近年来,我国古墓中发现的方形围棋局,有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和十九道四种。从围棋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似十三道、十五道的棋局为最古,可能盛行在春秋战国之前,但在唐代的局部地区尚有流传;十七道的棋局较为近古,估计盛行于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而且被邯郸淳的《艺经》记载了下来,我国局部地区至今尚流行。然而,这三种棋局没有棋谱传下来,究其原因:一是盛行期离今久远;二是后来在局部地区流传,只是作为一般娱乐,没有正式比赛制度和记录。大约从东汉开始,十九道棋局已成为当时围棋比赛的一般制度。探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围棋的发展和艺术性的提高,古围棋局的深度和广度,已不能满足棋手们的艺术发挥,于是就产生了十九道的围棋。它较之前者,战斗内容更加丰富了,方法也要复杂得多,棋手们更可以在这个“博大”的艺术园地发挥创造性的才能。
第二,由于十九道棋局有三百六十一路,“象周天之数”,与我国古代天文学相契合。因此,围棋理论家就以天地与世事比喻棋局,如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这当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解释围棋局的结构,但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成为后世围棋理论的基础。
第三,由于我国围棋运动的迅速发展,指导围棋运动的棋谱逐渐出现,由于互相交流技术,围棋制度的统一,遂成为当务之急了。在选择上述四种棋局中,十九道的棋局为棋手们认为最合适,于是便逐步定型下来。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一下,韦昭《博弈论》中所指“枯棋三百”,这是否指十七道的围棋局?我们知道,“三百”是个整数,也是个约数,是指双方所用的棋子各约一百五十枚。一般说来,十九道的棋局共有三百六十一个点,每方一百五十枚棋子大概也够用,所以,晋蔡洪《围棋赋》和宋朝宋白《围棋序》也均称“三百”。然而,谁都知道,宋代的围棋局肯定是十九道的了。至于唐李善引邯郸淳《艺经》解释韦昭《博弈》中的“枯棋三百”,那也不过是仅供参考而已。四、孙吕遗谱的真伪宋版围棋谱孤本《忘忧清乐集》为北宋末国手李逸民编。这本棋谱的北宋前的古谱部分采自《忘忧集》,乃是北宋著名国手刘仲甫所编。关于刘仲甫《忘忧集》的内容,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说:“载唐韦延祐棋诀并古今棋。”据考证,这个韦延祐就是唐初棋艺家韦挺的字(按《宋志》、《通志》误将挺为珽)。韦挺为唐杜陵人,唐太宗贞观初累迁御史大夫,撰有《棋图》、《棋诀》两谱。由此可见,《忘忧清乐集》中“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来源于韦挺的《棋图》。
在汉末三国时代,我国江南一带棋风甚盛,最古的围棋谱之一《吴图》就是三国时东吴时代的产物。据《敦煌棋经·象名篇》说,这本棋谱有二十四图。《吴图》在唐代尚存,如诗人杜牧有诗云:“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足见《吴图》在唐代还颇有名气,仍为棋手们的典范。因此,唐代棋艺家的棋谱著作中辑录有《吴图》,这是不足为奇的。现在除“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外,其余十九图均已亡佚,故至为可贵。
考孙策,字伯符,东汉末富春人,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兄,父坚战死,策收其余兵,军令整肃,渡江转战,所向披靡,遂定江东之地,后在出猎时为怨家所射,卒年二十六岁。吕范字衡,就是京戏《美人计》中为刘皇叔做大媒的那一位,他是孙策手下的谋士。两人均爱好围棋。据《三国志·吕范传》注引《江表传》说:
吕范计山越还,白事孙策,从容独与围棋。因论军旅。
因此,从现有史料来看,“孙策诏吕范弈棋局而”不大可能是子虚乌有先生所作,没有足够证据而轻率地否定这个一千八百年前的古谱是缺乏说服力的。摘自《围棋史话》 李松福 编著




一、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我国古代的围棋谱,如果从三国时的《吴图》算起,至少也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了。然而,宋代以前的棋谱原本至今尚未发现,现存最古的围棋谱要算宋李逸民编《忘忧清乐集》了。原宋版本现藏北京图书馆,还有清末南陵徐乃昌影摹宋本传世。在宋古谱中保存了东汉末“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这个棋局如果可靠的话,距今约有一千八百年了。这一珍贵的围棋史料,多少年来一直被围棋界视为瑰宝,及至清乾隆间,有个著名学者钱大昕对此提出怀疑,他在《十驾斋养新录·棋局》中说:
韦昭《博弈论》:“枯棋三百,孰与万人之将?”李善注魏邯郸淳《艺经》:“棋局纵横各十七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沈存中云:“棋古局用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与后世不同,今世棋局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予尝见李逸民《忘忧清乐集》首载孙策诏吕范、晋武帝赐王武子两局,皆十九道,疑为后人假托也。
钱大昕提出“孙策诏吕范弈棋局”为“后人假托”的疑问唯一论据是,因为是局为“十九道”,而魏邯郸淳《艺经》中却说当时的棋局“纵横十七道”,两者有矛盾,如确认魏时的棋局是“唯一”十七道的话,那么,孙、吕遗谱无疑是伪造的了。但是,作者并不这样认为,这要从十七道和十九道的棋局始末说起。二、十七道棋局的始末我国两汉时代的围棋局,据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道必正直。”这是说棋盘的形状是正方的,棋盘的小格叫“罫”,也是正方的。至于棋盘的大小,从马融《围棋赋》“三尺之局”推算,据汉出土的尺寸相当0.231米,汉代三平方尺约合六十、七十厘米见方,较今日通行棋盘稍大一点,说明自汉至今的棋盘、棋子的大小变化不大。
关于汉魏时棋盘的局道,魏邯郸淳《艺经》说过“纵横各十七道”。1952年,我国考古学家从河北望都县发现汉代古墓,其中有围棋局一具,高14厘米,每边长69厘米,大小与马融《围棋赋》所指近似。河北望都汉墓出土十七道棋盘这是一具纵横十七道的棋局,相对年代为东汉时期(公元25一220年),地下的发现与文献记载相符,说明汉代流行过十七道的棋局是无疑的。我们又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发现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其中有彩色围棋仕女图一幅,画的围棋局也是十七道。吐鲁番唐初原属高昌国,640年唐大将侯君集率兵灭高昌国,置西州,属唐安西都护府管辖。这个地区南北朝时为西突厥,汉时通称西域,其十七道围棋可能在汉时已在这个地区流传,因为我们从佛典《大般涅槃经》中有“围棋”记载可知,我国围棋在两汉时已向西方传播。现在我国西藏地区藏族同胞中仍流行十七道的棋制。又据日本《棋道》1958年11月和1959年5月报道,西藏的近邻锡金至今也还沿用十七道的围棋。
从上面一系列史料证明,我国“纵横十七道”的棋局自两汉至今也有两千多年了,甚至可推及春秋战国时代。三、十九道棋局始于何时北宋著名科学家沈存中《梦溪笔谈》说:“今世棋局十九道,未详何人所加?”明胡应麟《庄岳委谈·辛部》说:“今围棋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胡氏“唐局十八道”之说,来自唐柳子厚的山水游记,说天然的石桌,自然成纹为十八道,实非正规棋盘。然而清方浚颐诗:“十七、十八道,汉唐截然分,徐铉改十九,宋以后咸遵。”清邓元鏸也说:“唐时棋局十七道、十九道增从徐鼎臣。”按鼎臣即徐铉字。据此说法,十九道的围棋为五代末徐铉所改,从宋朝开始才正式推行十九道棋制。其实唐裴说早有“十九条平路,言平又崄巇”的诗句,这是方浚颐和邓元鏸未见之故。近年来从唐墓中出土了一些围棋盘,其中就有十九道的棋盘。现存日本正仓院古代围棋盘,系孝武天皇的御物,据说是唐朝皇帝的赠礼,也是纵横各十九道。这说明唐代盛行十九道的棋制是不用怀疑的。新疆吐鲁番唐初古墓出土十九道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御物十九道棋盘现尚存日本正仓院
据南北朝的敦煌写本《棋经》说:“棋有三百六十一道放周天之度。”这三百六十一道是指三百六十天的约数,说围棋局仿效地球绕太阳自转一周的意思。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围棋理论家总喜欢把围棋比喻为天文地理,而只有纵横十九道的棋盘,才符合这种观念。同时,我国考古学家在1959年,曾从河南省安阳地区张盛墓发现隋朝纵横各十九道的青白瓷围棋盘。两者互为印证,可见两晋南北朝时已出现十九道的围棋盘是不成问题的了。现在问题在于十九道的棋局是否还可推到汉魏时代?这可以从《孙子算经》一书中找到答案。
据《孙子算经》有一道算术题说:“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曰: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乘之,即得。”
这道算术题显然是计算十九道的围棋。那么,《孙子算经》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呢?据清初著名学者朱彝尊说,这个“孙子”就是春秋时代的孙武;乾隆间提倡朴学的有名科学家阮元在《畴人传》中也说是周代的著作。但考班固《汉书·艺文志》未见此书之名,说明朱、阮二人的说法未必正确。然而,《隋书·经籍志》已录有此书,于是有人推断为两晋南北朝的作品。现据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算经》的内容判断,说它当是东汉时代的著作。如果这个推断不错,有理由认为我国围棋在东汉时已流行十九道的了。
证明两汉时代围棋局已成十九道的第二个理由,我们从马融和蔡洪《围棋赋》中有“棋”“五岳”一词,这个“”字,据杨慎《转注古音》说:“音义与岳同。棋心并四角各据一子,谓之五岳,言不可动摇也。”在两汉三国时代的围棋布局,四角四枚和中央一枚势子已成为定式(现存日本最古的围棋局也是这样的)。为何有中央一势子呢?现在看来似乎不可理解,其实,这跟当时形而上学的围棋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十九道的围棋共三百六十一路,最中央的数称为“一”,张靖《棋经》解释这个“一”说:“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晏天章解释得更为具体:“一者,数之始,万物之数,皆起于一。故棋有三百六十之数,皆主于一极。言棋以一居中,犹皇建其极也。四方,四隅也。棋之据其极而运四方,犹人君建其极而治四方。”这一切都说明了“五岳”的意义,也就是说,只有十九道棋局才有这个“一”,而十七道或十八道的棋局都无这个“一”,所以,“五岳”是十九道棋局所独有的。
另外,还可以提出一个旁证,如果说汉魏时代的围棋为十七道,那么,是什么时候改为十九道的呢?当然,不会是唐代。假使为两晋南北朝的话,这是我国围棋蓬勃发展时期,改革围棋局是一件大事,必然在全国大事宣扬,但史传杂说均无一语道及,这是不大可能的。这一点也有力地说明了两晋南北朝未曾改革过围棋局。可见近人说棋盘十九道的改制,大约在晋代,那也未必正确。
近年来,我国古墓中发现的方形围棋局,有十三道、十五道、十七道和十九道四种。从围棋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似十三道、十五道的棋局为最古,可能盛行在春秋战国之前,但在唐代的局部地区尚有流传;十七道的棋局较为近古,估计盛行于春秋战国和西汉时期,而且被邯郸淳的《艺经》记载了下来,我国局部地区至今尚流行。然而,这三种棋局没有棋谱传下来,究其原因:一是盛行期离今久远;二是后来在局部地区流传,只是作为一般娱乐,没有正式比赛制度和记录。大约从东汉开始,十九道棋局已成为当时围棋比赛的一般制度。探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由于围棋的发展和艺术性的提高,古围棋局的深度和广度,已不能满足棋手们的艺术发挥,于是就产生了十九道的围棋。它较之前者,战斗内容更加丰富了,方法也要复杂得多,棋手们更可以在这个“博大”的艺术园地发挥创造性的才能。
第二,由于十九道棋局有三百六十一路,“象周天之数”,与我国古代天文学相契合。因此,围棋理论家就以天地与世事比喻棋局,如班固《弈旨》说:“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黑白,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这当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宇宙观解释围棋局的结构,但它的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成为后世围棋理论的基础。
第三,由于我国围棋运动的迅速发展,指导围棋运动的棋谱逐渐出现,由于互相交流技术,围棋制度的统一,遂成为当务之急了。在选择上述四种棋局中,十九道的棋局为棋手们认为最合适,于是便逐步定型下来。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要说明一下,韦昭《博弈论》中所指“枯棋三百”,这是否指十七道的围棋局?我们知道,“三百”是个整数,也是个约数,是指双方所用的棋子各约一百五十枚。一般说来,十九道的棋局共有三百六十一个点,每方一百五十枚棋子大概也够用,所以,晋蔡洪《围棋赋》和宋朝宋白《围棋序》也均称“三百”。然而,谁都知道,宋代的围棋局肯定是十九道的了。至于唐李善引邯郸淳《艺经》解释韦昭《博弈》中的“枯棋三百”,那也不过是仅供参考而已。四、孙吕遗谱的真伪宋版围棋谱孤本《忘忧清乐集》为北宋末国手李逸民编。这本棋谱的北宋前的古谱部分采自《忘忧集》,乃是北宋著名国手刘仲甫所编。关于刘仲甫《忘忧集》的内容,据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和马端临《文献通考》说:“载唐韦延祐棋诀并古今棋。”据考证,这个韦延祐就是唐初棋艺家韦挺的字(按《宋志》、《通志》误将挺为珽)。韦挺为唐杜陵人,唐太宗贞观初累迁御史大夫,撰有《棋图》、《棋诀》两谱。由此可见,《忘忧清乐集》中“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来源于韦挺的《棋图》。
在汉末三国时代,我国江南一带棋风甚盛,最古的围棋谱之一《吴图》就是三国时东吴时代的产物。据《敦煌棋经·象名篇》说,这本棋谱有二十四图。《吴图》在唐代尚存,如诗人杜牧有诗云:“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足见《吴图》在唐代还颇有名气,仍为棋手们的典范。因此,唐代棋艺家的棋谱著作中辑录有《吴图》,这是不足为奇的。现在除“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外,其余十九图均已亡佚,故至为可贵。
考孙策,字伯符,东汉末富春人,三国时吴主孙权之兄,父坚战死,策收其余兵,军令整肃,渡江转战,所向披靡,遂定江东之地,后在出猎时为怨家所射,卒年二十六岁。吕范字衡,就是京戏《美人计》中为刘皇叔做大媒的那一位,他是孙策手下的谋士。两人均爱好围棋。据《三国志·吕范传》注引《江表传》说:
吕范计山越还,白事孙策,从容独与围棋。因论军旅。
因此,从现有史料来看,“孙策诏吕范弈棋局而”不大可能是子虚乌有先生所作,没有足够证据而轻率地否定这个一千八百年前的古谱是缺乏说服力的。摘自《围棋史话》 李松福 编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8-21 10:32 | 只看该作者
看出土文物,大部分都是石刻或者瓷器类棋盘,木制棋盘可能不易保存,传世的文物可能不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8-21 10:5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唐朝赏赐给日本天皇的棋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1-2-5 19:02 | 只看该作者
   这套明代围棋1971出土于山东邹城明代鲁荒王朱檀墓

    戗金山字纹黑漆卷木胎罐

  罐通高10厘米左右,敛口,微鼓腹,矮圈足,平顶圆盖,子母口。腹及下部饰戗金云雷纹地山字纹,口沿下和凸棱上部各饰戗金云雷纹一周;盖顶面纹饰与罐腹部一致,边缘部分饰戗金连弧纹、涡纹。通体黑漆,但棋罐的盖顶和腹部黑漆多已脱落,可以看到内部白色粉质底子。

  玻璃围棋子

  棋子出土时分别盛放在两个围棋罐中,扁圆形,直径1.8~2.2厘米之间,棋子共计357枚,其中白子181枚,黑子176枚。本次展出棋子36枚,黑白各18枚。

  白纸围棋盘

  围棋盘为方形,边长40.6厘米,双层纸粘合,正面白色纸,有极窄的簾纹,以墨线在白纸上绘出横竖各19线,四角星位用墨点标出。出土时已残破,叠成八折,后由故宫博物院复原成四折形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1-2-5 19:17 | 只看该作者
清末罕见照片,一群闭门谢客的和尚,抽着水烟在下棋,真是闲情逸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1-2-5 1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云子 于 2021-2-5 19:30 编辑

民国初吴泉说



    顺便一提,中国的棋与日本的不同,大都是用制做,比日本的稍微大一点儿,另外,棋子的底部是平的,形状像是将一个小球切去三分之一,可以想象成一个小馒头的样子。


    因此,说起下棋时的“投子”,实际上是将棋子摆于盘上,或是将棋子推放到某一点上,并不像日本的棋石落盘时能发出“啪”、“啪”的那种惬意的声音。

    另外,中国最上等的棋子是云南石,棋盒属紫檀木的最为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1-2-6 09:17 | 只看该作者
明清有的在自家花园里石桌上刻棋盘也有,江南一代的园林类似这种摆设不少。但是我们的古物复原比较粗糙,无法断定是否就是原貌。我在青浦马家花园就看到过,石桌棋盘旁边还钉了两个木匣子,里边装满了毛玻璃的棋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1-2-7 1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1-2-7 1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云子 于 2021-2-7 21:06 编辑

(公元618-907年)


这是件模仿真正围棋盘的冥器。


棋盘带方形底座,底座的每个边均有两个壸(kun 三声)门,四周以象牙镶嵌边条。表面纵横各19路棋道,共有361个交叉点,与现在的棋盘形制一样。


虽然围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吐鲁番出土的这件棋盘,不仅为研究当时的围棋盘形制提供了珍贵资料,同时也表明唐代围棋不但已定型为纵横各19道,而且已传入当时的西域地区,并在民间流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1-4-17 14: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1-4-17 17:21 | 只看该作者
《金瓶梅》孟玉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11-24 20:24 , Processed in 0.152521 second(s), 20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