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标题: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围棋资料和图片展览 [打印本页]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13:18
标题: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围棋资料和图片展览
欢迎棋友提供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围棋资料和活动图片。让棋友更多了解新中国围棋。现我有一份资料见下。



半个世纪五十个第一——新中国围棋发展的里程碑


第一次正式全国围棋赛:1957年全国棋类锦标赛。
   第一位全国围棋冠军:过惕生(1957年)。
   第一次中日围棋赛: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赛。
   第一份围棋刊物:《围棋》(1960年创刊)。
   第一个围棋协会:1962年成立中国围棋协会。
   第一位授2子战胜日本九段者:陈祖德胜桥本昌二(1962年)。
   第一位让先战胜日本九段者:陈祖德胜杉内雅男(1963年)。
   第一位荣获专业段位的女棋手:魏昕(1964年)。
   第一位分先击败日本九段者:陈祖德胜岩田达明(1965年)。
   第一次全国少年围棋赛:1966年全国棋类锦标赛(少年组)。
   第一位全国少年围棋冠军:冯宗存(1966年)。
   第一位战胜日本头衔王者:沈果孙胜坂田荣男十段(1973年)。
   第一届全国围棋团体赛: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棋类赛。
   第一支全国围棋团体冠军队:上海队(1975年)。
   第一位全国少年女子冠军:杨晖(1977年)
   第一所地方棋院:江苏棋院(1978年)。
   第一个番棋战胜日本九段者:吴淞笙2:1胜牛之浜撮雄(1978年)。
   第一位全国女子围棋冠军:孔祥明(1978年)。
   第一届女子围棋团体赛:1979年全国围棋比赛(女子团体赛)。
   第一支全国女子围棋团体冠军队:上海队(1979年)。
   第一个全国围棋“杯”赛:1979年创办“新体育杯”围棋赛。
   第一位荣获世界业余围棋冠军者:聂卫平(1979年)。
   第一届全国围棋段位赛,1982年全国围棋升段赛。
   第一批定为九段的棋手:陈祖德、吴淞笙、聂卫平(1982年)。
   第一位升为九段者:马晓春(1983年)。
   第一次电视围棋赛:1983年“电视杯”围棋冠军赛(北京)。
   第一部《中国围棋年鉴》1987年出版发行。
   第一位番棋战胜日本超一流棋士者:聂卫平2比0胜加藤正夫(1987年)。
   第一位荣获世界青少年围棋锦标赛冠军者:余平(1987年)。
   第一份围棋报纸:《围棋报》(1988年创刊)。
   第一次全国业余围棋赛:“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十强赛(1988年)。
   第一位女子九段:芮乃伟(1988年)。
   第一个围棋节:浙江天台县“围棋节”(1988年10月26日)。
   第一个中国“围棋之乡”:浙江天台县(1988年)。
   第一位赴台湾访问的棋手:聂卫平(1992年)。
   第一位荣获世界业余围棋女子冠军者:姚小敏(1992年)。
   第一位女子围棋世界冠军:芮乃伟( 1993年)。
   第一届世界女子围棋赛:“翠宝杯”世界女子围棋赛(1993年)。
   第一次发行围棋邮票:1993年4月30日。
   第一个夺得电脑围棋世界冠军程序:手谈(陈志行1993年)。
   第一个七番棋赛:《新民围棋》聂卫平、马晓春特别棋战(1994年)。
   第一次试行围棋等级分制:1995年1月1日。
   第一位荣获世界职业围棋冠军者:马晓春(1995年)。
   第一个由大陆创办的国际围棋赛:“绅士杯”国际围棋赛(1995年)。
   第一家职业围棋俱乐部:武汉晚报围棋俱乐部(1995年)。
   第一次网络围棋赛:京津沪渝网络围棋赛(1997年)。
   第一次由我国主办的国际网络围棋赛:“中国电信杯”国际网络围棋赛(1997年)。
   第一位赛出来的“棋圣”:常昊(1999年)。
   第一个采用主客场制的职业围棋团体赛:“江铃杯”中国围棋男子团体甲级联赛(1999年)。
作者: sm12112000    时间: 2009-8-23 13:19
李兄的资料收集在飞扬可谓元老级的了,赞一个!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13:23
书本中的黑白世界--新中国围棋出版业的三部曲


  新中国围棋图书的出版业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80年代之前的“蓝缕期”,80至90年代中的“黄金期”及90年代中至今的“静默期”。

  筚路蓝缕 夹缝求存

  建国之后的3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围棋这项传承着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文化遗产由于被重新定位为竞技体育的一个项目而找寻到了生存发展的新支点。但是,在那个高歌“破旧立新”、政治运动频仍的年代,围棋运动尽管受到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领导人的大力扶持,但仍难逃多舛的命运,一度被视为“四旧”而惨遭撤消项目的厄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作为围棋衍生行业的围棋图书出版自然是一派萧瑟,那曾经是一个“抄本”的年代,大量的手抄文献的流传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出版物贫乏的空白,满足了人们向往丰富精神世界的需求,这一流行竟也波及到了原本与“意识形态”无关的棋谱棋书领域。当时的日本是世界围棋的中心,日本的围棋出版事业正经历着欣欣向荣的集大成期,系统性地整理出版了古今众多与围棋相关的文献与棋谱。而这些资料通过各种渠道辗转流入国内,正深陷于资讯饥渴的爱好者们自然是如获至宝,由于当年尚无复印的手段,手抄或者油印就成了唯一的传播途径。由于围棋“手谈”的特殊性不受语言障碍之累,大大增强了它的传播速度,相信当年的诸多业余好手,包括一些地方上专业棋手在修业时代都有“静夜闭门抄‘禁书’”的难忘经历。这样原始的流通方式竟一度成为围棋出版物传播的主流,不能不说是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的悲哀!

  在70年代之前,国内的围棋出版几乎可以说是乏善可陈,围棋给大众的感觉一直是阳春白雪的文人雅戏,难于亲近。倒是象棋因为其天生的草根文化特色及随之而来的高普及率,得到了正规出版社的亲睐,由此也诞生了不少传世的经典之作,人民体育出版的杨官嶙编著的那本《中国象棋谱》一时风靡,总印数竟达到了50万册之巨,堪称空前绝后。围棋图书中唯一给人较深印象的也是人民体育版的包括《黑布局》、《白布局》在内的一套五本的吴清源系列丛书,这套以汉字标注谱着手数的棋书可以说是普通民众当时通过正规渠道得以管窥大师堂奥的唯一途径。

  一夜风来 春色满园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80年代中国围棋的倏然勃兴也为围棋图书的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

  如果说80年代初期国手们在连年中日对抗赛中的出色表现,还只是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所烧的几把小火的话,那么随着84年中日围棋擂台赛的登场,一场真正的“群英会”揭开了大幕,“时势造英雄”,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在这个万众瞩目的舞台上由中日擂台斗士轮番上演的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荡气回肠的纹枰大戏在中华大地燃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围棋热潮,其炽烈的程度一如当时费翔在春节晚会中一炮而红、巷闾传唱的那首“冬天里的一把火”那般火旺。与此同时,围棋出版业也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无论从量还是质上,围棋书籍都在与象棋和国象的竞逐中胜出,渐渐占据了书店棋牌类书籍的显著位置而成为主流。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出版主体也就是出版社呈现规模化的趋势,并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比如国内唯一一家专业出版棋牌类书籍的蜀蓉棋艺出版社就曾策划出版了众多值得典藏的精品杰作,而老牌的人民体育出版社则与前者鼎足而成为一南一北两大围棋出版重镇,所出之书亦颇多佳作。其他的许多出版机构虽不如这两家那样高产和稳定,但也常能凭借自己的独特视角和选题切口赢得市场空间。尤其是来自京沪这两大出版策源地的诸多大小出版单位,比较突出的如北京的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奥林匹克出版社,上海的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其次是选题和题材的多样化,凡人物传记、棋士随笔、人物访谈、自战回顾、观战记、名局细解、技术专题、辞书词典甚至是连环画形式的小册子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令我辈棋迷有目眩神迷之感。出书如制衣,花样常翻新,保持一份新鲜是非常重要的,当时的围棋出版人可谓是深谙此道。

  最后但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品的原创性强,无论是译作还是著作,编选均比较用心,滥竽充数的拼凑之作较少,其中亦可以折射出责编的眼光识见和不愿误人子弟的一份责任心。由于当时的版权管理尚比较松散,对日本棋书的译作占了绝大的比例。在日本围棋数百年积淀下来的棋书宝库中撷英咀华,为我所用,真是不出好书也难。遗憾的是精通围棋兼日语的通才还太少,否则,本应该能挖掘出更多的东瀛名著以飨棋迷。比如日本历代名人棋艺研究的专著和大正、昭和棋界众多巨匠的传记,如今这个艰巨的任务惟有留待后人了。不过失去了当年那种趁热打铁的火热氛围,仅仅为了迎合部分小众的“适情雅趣”能否得到出版人的垂青,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步入90年代,在出版业开放度和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宏观背景下,随着有关知识产权法规环境的日趋完善和缜密,围棋出版人的生存环境遇到了新的挑战。尽管间或也有好书问世,但80年代中后期那种一印就是几万册甚至几十万册的繁荣景象是一去不复返了。

  受版权所限,我们已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大量翻译国外的优秀围棋专著,出版新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本土作者。围棋作为一门专业程度很高的艺术,非专家不能释其奥妙,特别是一些技术性专著,要求棋书的作者本身就是棋艺精深的业内高手。在这方面我们的棋手既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的先天不足,又囿于后天的环境,在棋书写作上缺乏主观能动性。现在下一盘棋对局费动辄数千元,如果拿到头衔或好名次,更是财源不断,谁还愿意点灯熬油去做写棋书这件看不到多少实际利益的事情呢?日本出版界的一个做法是请专业棋手和懂棋的记者或作家合作,各施所长,共同完成著作。而在我国,由于围棋作为一项文化的普及推广力度不够以及体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能够胜任“第二作者”的文化界人士也是凤毛麟角。

  对围棋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够,以及资料统计工作的严重滞后,也是国内当前难以产生优秀棋书的原因。日本围棋的传统和厚度世所公认,他们的棋手在围棋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著述蔚然成风,已经多次重印的蜀蓉版“围棋大全”系列工具书,就是出自日本几大超一流之手,像这样的经典普及性读物国内难以原创。日本还很重视各项比赛数据的统计和资料的保存,这给他们的棋书出版积累了大量最原始也是最可靠的第一手素材,一名棋手只要具备了相应的资历,可以随时出版全集或选集。而在中国,你问聂卫平到现在为止一共下过多少盘棋,对手都是谁,胜负如何,他自己可能都是一头雾水。后来者如常昊、古力等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长此以往,又怎能指望国内棋书可以出现具有权威性的经典传世之作呢?

  围棋图书的策划和销售也需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经历了八十年代中后期棋书出版的“黄金时代”,棋迷买书也变得越来越谨慎,由于围棋的特殊性,一些基础理论方面的专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过时,如果没有角度新颖的选题和有创意的策划,新的棋书很难刺激读者的购买欲望。一些粗制滥造、剪刀加浆糊式的抄袭拼凑之作也倒了不少原本是棋书忠实读者的胃口。另外,有“好货”也得会“吆喝”,要会包装和宣传,把书籍当作一种文化产品来经营。在这方面,出版界的新锐中信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其日前推出吴清源自传《中的精神》,通过电视访谈节目和平面媒体广告频繁亮相,不断吸引读者眼球,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重印和热销,其成功经验值得业界借鉴和学习。

  沉舟侧畔千帆过。在经历了围棋书籍出版的穷荒期、繁荣期和相对静默期之后,我们的围棋出版界乃至整个围棋界都应该冷静思考所面临的现实与困惑,相信所有热爱围棋的人们都在期待着围棋书籍的出版再度进入一个千帆竞发的时代。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13:40
六十年中国围棋龙虎榜
一、中国国内大赛的范围
全国围棋个人赛,新体育杯,国手战,天元战,名人战,CCTV杯,十强战,棋王战,王位战,大国手战,友情杯,霸王战,乐百氏杯,棋圣战, NEC杯,阿含桐山杯,全国体育大会围棋比赛,理光杯,倡棋杯。
限制赛(新人王战,理光杯新秀赛,理光混双赛,西南王赛,NEC新秀赛,所有女子赛,富士通U15),邀请赛(宝胜电缆杯,王中王杯,华山杯,元老战,首届烂柯杯,第1-3届威孚房开杯棋王赛,生活家杯等等),团体赛,不在收录范围内。

二、中国国内大赛的阶段划分
1957-1979,12次比赛,平均每年1冠
1980-2009,194次比赛,平均每年6冠



三、中国国内大赛的分值设定



分值设计,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各年总分值应大致相等。
1957-1979,冠军7分、亚军3分、季军2分,平均12分/年
1980-2009,冠军2分、亚军0分、季军0分,平均12分/年



四、六十年中国国内大赛龙虎榜

名次  姓名     冠军数   总分
1    马晓春      42    84
2    聂卫平      26    77
3    古力        24    48
4    常昊        18    36
5    陈祖德       3    30
6    刘小光      10    20
7    周鹤洋      10    20
8    过惕生       2    17
9    刘隶怀       2    14
10    孔杰        7    14
11    曹大元       6    12
12    邱峻        6    12
13    俞斌        6    12
14    钱宇平      4     8
15    罗洗河      4     8



五、中国国内大赛有关说明
1、本排行榜是个人的厚度榜而非锐度榜,即考虑个人总成绩而不考虑年限。所以,本排行榜前列与后列人员比较,只是在总成绩上领先,并不代表水平必然高于后者。
2、笔者是冠军/亚军质变而非量变的坚决倡导者,所以,冠军和亚军的分值,本质上无法累计加总。但是,如果不考虑亚军,就可能使众多英雄被遗漏。本着不遗漏上榜人员的原则统计了亚军甚至第三。这是奥卡姆剃刀的模型的科学性与模型适用性的两难冲突。
3、笔者兼顾了前期比赛少而后期比赛多,从而在分值设定上前期分值高而后期分值少。但是上榜人数,在各阶段仍然是不均等的,例如1957-1979平均每年上榜2人次,而1996年后平均每年上榜6人次。这种统计的结果,会产生前期整体锐度高而厚度薄、后期整体锐度低而厚度厚的统计偏移的可能性。



六、中国围棋龙虎榜(世界成绩+国内成绩)

  姓名    世界总分 国内总分 合计总分
1 聂卫平     120      77     197
2 马晓春      82      84     166
3 常昊        86      36     122
4 古力        60      48     108
5 陈祖德      20      30      50
6 刘小光      17      20      37
7 曹大元      24      12      36
8 钱宇平      24       8      32
9 周鹤洋       8      20      28
10 俞斌       14      12      26
11 罗洗河      14      8      22
12 孔杰        4      14     18
13 过惕生       0     17      17
14 刘隶怀       0     14      14
15 胡耀宇       8      4      12
16 邱峻        0      12      12
17 张文东       7      4      11
18 江铸久      10      0      10
19 王檄        4       6      10
20 王磊        4       4       8

(注:陈祖德世界分,为60年代分先战胜日本9段给与的特殊分数)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14:08
标题: 陈毅元帅和围棋
围棋探路,妙手化僵局——陈毅一手激活中日交往的“妙棋”

  1971年4月,中国首次邀请美国乒乓球队代表团访华,从而“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周总理语)。“乒乓外交”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轰动性效应,加快了实现中美高层接触的进程。从此,“乒乓外交”名闻遐迩。但是陈毅元帅领导的更早的“围棋外交”却较少为人所知。前外交部长唐家璇曾这样说:“现在大家都知道‘乒乓外交’,我认为在‘乒乓外交’之前,首先是‘围棋外交’。”这是唐家璇首创性的外交新提法,在它背后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外交故事。

  自二战结束后,美国插手亚洲事务,日本唯美国马首是瞻。新中国建立后,中日两国陷入了冷战状态,政府间交往中断,只保持了一部分民间交流。

  在冷战的“铁幕”下,中日两国的民间交往注定会磕磕碰碰,使得在本来形势就不太乐观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长琦国旗事件”。当时是1958年5月2日,日中友好协会长崎支部在市内滨屋百货公司举办中国产品展览会,会场上挂出了五星红旗。当天下午,两名日本暴徒闯入展览会场将五星红旗当场扯下,造成侮辱我国国旗事件,但是当政的岸信介内阁很快将暴徒释放。这一纵容和包庇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事件,引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岸信介内阁亲美反华的行为,将中日民间刚刚发展起来的友好关系几乎推入了绝境。

  为了打破僵局,日本前首相石桥湛山于1959年9月率团访华以示友好,并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10月,以日本自由民主党顾问松村谦三为首的自民党众议员代表团果然来访。松村是日本自由民主党元老,曾多次担任日本内阁大臣,与廖承志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校友。他主张改善中日关系,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松村强调,亚洲应是亚洲人的亚洲,日本应搞好和周边邻国,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他反对岸信介内阁敌视新中国的政策。

  松村怀着忐忑的心情,于1959年10月19日抵达北京。在此之前,他除了和校友廖承志有一定交往之外,与我国其他领导人还是第一次见面。然而松村在京停留期间,却和时任外交部部长的陈毅一见如故,结为棋友。原来松村自幼酷爱围棋,而我们的陈老总也是围棋高手。松村在京期间,与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举行多次会谈。会谈之余,数次与陈毅对弈。当时陈毅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松村建议,“围棋、乒乓球、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松村欣然同意。受陈毅的感染,在访问即将结束之际,松村谦三请求在中日两国贸易达到一定规模、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中国派一个围棋代表团访日,以围棋为突破口推动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发展。陈毅欣然同意。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围棋外交”。

  在松村的推动下,1960年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访问了中国。日本著名棋手与中国围棋界人士广泛接触,多次对弈,共同切磋棋艺,结交了不少朋友。1962年,岸信介内阁倒台,鉴于日本内阁更迭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中方考虑可以开展一些活动,于是中央决定派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国围棋协会主席李梦华为团长,负责对日工作。1962年,以李梦华为团长、孙平化为副团长的中国围棋代表团首次访问日本。出发前夕,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召见代表团一行。陈毅副总理对随行的中日友协会会长廖承志特别交待:“随团家属,要搞两套活动,即围棋团的活动和你个人的活动。不过,后者要顺乎自然,见机行事,不要操之过急。”在周总理和陈毅的指示下,中国围棋代表团首次访日获得了空前成功。

  1963年9、10月间,应中国围棋协会的邀请,日本棋院和关西棋院联合派团访华,在围棋界的交往史上可以说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和作用。日本棋院为了表彰陈毅为推广围棋文化,促进中日围棋界交流所作出的贡献,特授予陈毅围棋“名誉七段”称号。在表彰仪式上,当杉内雅男团长把烫金荣誉证书交给陈毅副总理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大厅。

  为了促进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中日民间友好往来,陈毅副总理还出任了中国围棋协会的名誉会长。此后,陈毅副总理总是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指导陈祖德等棋手下棋。再后来聂卫平等年轻棋手成长起来,并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中横扫了日方,为国人争了光,这和陈毅经常与这些棋手对弈,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商讨如何提高和普及中国围棋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1964年,日本29位著名围棋手发表呼吁书,号召日本八百万围棋爱好者参加要求恢复日中邦交征集三千万人签名的活动。由于中日各界人士长期不懈地努力推动,1972年9月29日,中日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公报,正式宣布中日两国结束战争状态,恢复邦交。在这一光辉历史篇章中,“围棋外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在中日民间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从1958年2月11日陈毅被任命为外交部长,直到1972年他在北京去世,在他14年的外交生涯中,周总理对他的外交才干和风格曾作出如下评价:他在对外活动中有鲜明的特色和独到之处;他思路开阔,知识深广,眼力敏锐,胆略超人,言谈中往往有新创造、新境界。正是由于陈毅在外交上思路开阔,胆略过人,因而他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手段灵活、方式多样,更是开创性地以体育为纽带促进了外交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在他和他的战友们的努力下,他们一同开创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形成了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国家同我国建交的外交高潮。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14:19
今天暂时发这些,下次明天再发。欢迎棋友提供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围棋资料和活动图片,并且发言。
作者: zyzzhyzzx    时间: 2009-8-23 16:10
好资料!
作者: yanlai77    时间: 2009-8-23 17:1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爱茶    时间: 2009-8-23 17:21
资料翔实,图片太少了
作者: czh300    时间: 2009-8-23 17:46
站在后面戴眼镜的是陈帅哥吧.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19:07
对,照片中陈老总是和谁下棋,大家知道吗?猜猜看,看谁有眼光
作者: zyzzhyzzx    时间: 2009-8-23 19:54
杉内雅男吗?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3 20:57
对,以下有关照片
背景资料: 1963年9、10月间,应中国围棋协会的邀请,日本棋院和关西棋院联合派团访华,在围棋界的交往史上可以说起到了“里程碑”的意义和作用。这次代表团由著名九段棋手杉内雅男任团长,团内都是高段名手和有潜力的“棋才”。像当时在大阪关西棋院的八段棋手宫本直毅以及后来担任日本棋院理事长的年轻新秀加藤正夫等都是首次来华。
  代表团此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授予精于棋道、热爱围棋的陈毅副总理为日本名誉七段棋手,以表彰他对围棋事业的开展和对推动两国围棋交往所作的贡献。
  正因为活动意义重大,所以中方做了认真细致的准备,把当时的高段棋手陈祖德、吴淞笙(当时均为五段)和罗建文、王汝南(现为中国棋院负责人)等年轻棋手以及一些老顾问都召集在一起。我当时从外交部借调到国家体委担任翻译工作,大家在广州集训了一段时间。正是在这次的“实习”中,我学习了一些围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用语,像“金角、银边、稻草肚”,“长”、“挂”、“补”、“虎”及如何贴子、补气等,还有什么“仙鹤大伸腿”等术语的日文译法等等,收获颇丰。棋手们对双方对弈也做了实战演练。
  代表团抵京后,住在靠近人民大会堂的北京饭店,吃住条件都很好。授名誉段位的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周总理陪同陈毅副总理出席并会见了日本代表团全体成员和我国新老棋手。周总理说:“虽然围棋源于中国,但到了现代,日本围棋的发展超过了我们。但我们要拜高手为师,迅速提高。”周总理指出,围棋界的交往不仅有助于我国围棋手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周总理还感谢日本围棋界授予陈毅副总理日本名誉段位。
  当杉内雅男团长在仪式上把烫金荣誉证书交给陈毅副总理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大厅。
  仪式上,陈毅副总理发表了讲话。他感谢日本围棋界和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谊,并愿以此为契机推动中日围棋的交流与发展,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陈毅副总理还讲述了他下围棋的一些故事。他说,他热爱围棋,是在战争期间培养起来的。当时下围棋都是利用打仗的空隙。作为消遣,他和战友们用黑白石头子做棋子,在简陋的自制棋盘上玩上一通。没有时间的时候,多半是下快棋和五子棋。
  陈毅说:“围棋理论高深得很,毛主席著作中不少文章就引用了围棋的理论和术语,我国古代和革命战争中的战略战术,因围棋理论的运用而制胜的实例不胜枚举。”
  仪式结束后,陈毅副总理和日方团长杉内雅男下了“让子棋”。杉内让四子,由陈副总理先在四角摆上四个黑子。不知是陈毅的棋艺高明,还是杉内谦虚礼让,陈毅副总理赢了棋,大家都很开心。这以后陈毅副总理就担任了中国围棋协会的名誉会长,对推进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和两国围棋的交往起了很大的作用。
作者: xzm99    时间: 2009-8-23 21:06
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不是陈吧。只是似乎所有的资料都被封杀了。以前看过相关资料,《围棋史》有部分资料是伪的。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4 06:46
毛泽东与下围棋
【毛泽东网:www.imaozedong.com
1、共和国副总理陈毅:开展围棋活动,是经过政治局的,是毛主席同意的。(引自《超越自我》第十四章)
2、1976年全国围棋锦标赛,因毛主席逝世而被取消。(引自《超越自我》第十四章)
3、毛主席没有段位,但深知棋理,他的很多谋略是用围棋术语来表述的,《毛泽东选集》中有五六处提到围棋。比如,《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敌我各有加于对方的两种包围,大体上好似下围棋一样,敌对于我,我对于敌之战役和战斗的作战好似吃子,敌之据点和我之游击根据地则好似做眼。在这个‘做眼’的问题上,表示了敌后游击战争根据地之战略作用的重要性。”(引自林建超少将采访实录)
4、朱德:毛主席和我谈过,我们要把军队插到敌后去,创建抗日根据地。毛主席说,我们跟日本打的是持久战,和下围棋一样,先要在敌后沦陷区做几个活眼,八路军准备在华北各沦陷区都做出活眼,以便在敌后同敌人长期周旋。
5、东北网: “聂棋圣要和我们对话呢!”在得知聂卫平九段要来和大家面对面交流时,山东经济学院的学生们都兴奋地奔走相告。 在老聂一番动人的说教过后,激动的大学生们开始发问了。先是一位阳光少年:“请问,既然奉之棋圣,您怎么跟围棋结下不解之缘的?”
  “当初的一个梦想,就是为了让陈毅元帅带我去见毛主席,为了这个目标,我才这样拼命学棋。人总要有梦想,并为这个梦想奋斗……”一个简单而高深的回答激起了大家的兴趣,各个问题接踵而来。“请问,听说您对象棋和围棋都有很深的研究,那您能不能说一下两者的区别呢?”老聂一下幽默起来:“围棋是不动的,并且越下越多;而象棋呢,是乱动的,并且越下越少。人生如棋,大家应该自己思索啊!”说完这句话,老聂同台下的同学一起大笑了起来。此时的会堂里已经没有了拘束,大学生们真正心贴心地跟棋圣打成了一片,棋圣也被大家提的问题给逗得前仰后合。大学生们的提问甚至细微到了生活琐事,问服饰者有之,问发型者有之……老聂也是毫不忌讳,一一回答,而且妙语连珠,不时逗得大家捧腹大笑。他的精彩演讲倾倒了在场的每个学生。
6、延安的娱乐方式五花八门,原始的与现代的相互交融。战士们在黄土地上画个田字格,摆上石子,土疙瘩玩“拱牛”。中宣部的娱乐稍稍高级,我们用黄泥捏出一个个疙瘩,晒干后涂上黑、白、红的颜色,制成跳棋,玩一次跳棋,手掌就染上花花绿绿的颜色。象棋也用黄泥刻制,或用硬纸片剪成。更高级的就是王鹤寿与毛主席下围棋,张闻天陈云他们下国际象棋。
  有一天,大家说起象棋和围棋的发明,都不知道围棋是何年何月出生的。毛主席就长篇大论,滔滔地讲起来:围棋这个东西,一定是我们老祖宗认识到土地的重要以后,你搬一些黑石头围上自己的地盘,他搬一些白石头围上自己的地盘,开始了争夺私有财产,后来就变化成了围棋。你看活棋的两只眼,就是两口水井,你只能填死一口水井,所以我是活棋……
7、钟灵说,他是1938年入延安鲁艺美术系学习的,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做文化教育工作。和主席下棋是1946年冬天和1947年春天的事。当时,他是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的秘书,兼边区政府俱乐部主任,常率小乐队为中央首长举办周末舞会。有一次在枣园跳舞,主席进休息室来,看看棋盘问道:“你们谁会下围棋呀?”钟灵看没人回答,就说:“我刚学。”(其实他跟聂卫平的父亲聂春荣已学习了5年)主席说:“好呵,小鬼,咱们摆一盘。”结果钟灵输得一塌糊涂。后在不同的周末,又下过几盘,有一次钟灵赢了,主席就操着湖南腔说:“钟灵、钟灵,此人很灵,我要认真对待。”非再下一盘不可。主席一“认真”,自然又把钟灵杀了个落花流水。 (曾和主席下过棋)
8、1946年,钟灵当上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俱乐部主任,常常去枣园为首长们举办周末舞会。一次,舞会正在进行之中,毛泽东看见桌上放着围棋模具,便问“你们谁会下围棋呀?”钟灵见毛泽东指着围棋在问话,便走上前如实地说:“我刚刚开始学,棋艺不精。”毛泽东笑着说:“无妨、无妨,切磋棋艺,友谊第一。来,小鬼,我们下一盘。”钟灵没有想到,毛主席会和他对局,一下子紧张起来了。毛泽东见此,又笑着说:“不要紧张嘛,你我都是同志,下棋是平等的对手嘛!”钟灵自知自己的棋艺不行,便小声地对毛主席说:“我执黑先行,且让我两个子。”毛泽东欣然应允,但钟灵还是输了。
在这之后,毛泽东就经常与钟灵下棋。一次,钟灵和毛主席下过两盘棋,下第三盘棋时,毛泽东笑着说:“钟灵、钟灵,此人很灵,我可要认真对待!”结果杀了钟灵一个“中盘负”。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4 06:53
谁对中国围棋贡献最大
2009-03-10来源:TOM社区作者:春天春天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对中国围棋贡献的标准是什么?1、利用自己的职权、影响力、财力等力所能及帮助中国棋手。2、在此人的号召下, 中国围棋人口大幅度增加,围棋普及率增加。3、在此人的带动下,中国围棋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次,我们可以做个调查,我们询问一下周围对围棋不感 兴趣或一窍不通的朋友。我们发现:这些朋友,说到围棋,首先都提到的是聂卫平。其他人就不知道或不清楚了。
   
        从这个3个方面,我们可以选出几个候选人:政界方面陈毅,围棋界方面陈祖德和聂卫平。陈毅,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中国元帅、外长。在文革前,鼓励和关心 中国围棋。利用自己的职权、影响力帮助中国棋手,在1949年之后,陈毅出任上海市市长,关心老一代棋手,让他们进了上海市文史馆,保障了老一代棋手的生 活,并同陈祖德下棋,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但从1954出任国务院副总理,离开上海之后,到1960年日本围棋表团第一次访华之前,这一段时间,陈毅关心围 棋的资料就不多了。当然,你可以说,也有一些关心的具体事项,从1960年日本围棋表团第一次访华,这无疑是作为外长的陈毅对中国棋的一大贡献,紧接着, 趁着这一重大事件,成立了中国围棋协会,终于,中国的围棋有了一个全国性的组织。从此时到文革开始,中国的围棋有了长足的发展。

        从对中国围棋贡献的标准来看:第一条,陈老总做得非常好,完全符合。但是第二条呢?从1949年到1966年文革以前,中国的围棋普及怎么样呢?这方面没 有查到资料,但是,除了北京上海外,全国其他地区,围棋发展还是很缓慢的,围棋人口增加幅度不明显。第三条呢?文革前,第一次实行段位制,陈、吴等人被授 予五段(当时的最高段位),这个段位应该是和日本的职业段位相衔接的。但在四十年代,日本就授予刘棣怀等人四段,也就是说,经过二十年,中国围棋水平才长 了一段。当然,陈祖德的水平在此之后,又有了很大的提高,在1965年,陈祖德与来访的尾原武雄八段激战六局,取得了二胜一和三负的战绩,所以说,陈祖德 在文革前能达到日本的八段水平。也有人会问:陈祖德不是在分先中,战胜过日本九段岩田达明吗?那怎么还不到九段水平呢?是的,陈祖德是战胜过日本九段岩田 达明,但是那时他们下了多少局才赢得呢?下了七局,战绩是一胜六败,怎么能说明陈祖德达到日本九段水平了呢?而且在1966年,岛村俊广九段访华时,陈祖 德与他的战绩是二败一和,也能反过来证明,陈祖德在文革前没有达到日本九段水平。至于其他人,也只有吴淞笙能接近八段水平。

        可以说在文革以前,对中国围棋贡献最大的,无疑就是陈毅了。在文革后期,由于中国围棋没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所以,发展的很平缓,很慢。我生活在济南,也 算是个大城市,省会城市,但是在我周围,没有听说有谁会下围棋的,甚至在谈到棋类运动时,当时,我们居然都不知道还有围棋这种棋。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 电视机的普及,我偶尔听到过聂卫平的名字和围棋这么一种棋类,但围棋到底是什么样的,就没有见过了。一直到1985年,第一届中日围棋擂台赛的胜利,造就 了中国围棋的普及有如井喷一样,围棋人口成数倍增加。在那个年代,没有亲身经过的人是难有体会的,这种普及的功劳,理所当然应该归功于聂卫平。这一点是任 何人也不能抹煞的。而且,聂卫平本人的水平也达到了日本的最高水平(即超一流水平),跟随其后的马刘江曹等人,也决不次于日本的一流九段水平。

        所以说,在1985年,中国出现的围棋热,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当时从15岁到30岁,没有不知道老聂的。这批人,现在都有儿有女了,又推动着他们的子女学习围棋。常昊等人也是在当时的围棋热地推动下成长起来的。

        现在有许多人在网络上痛斥聂卫平,贬低聂卫平对中国围棋的贡献,这才是数典忘宗呢!是的,聂卫平不是圣人,也有七情六欲,离婚问题,大嘴问题,使听到的人 非常不爽,但这种得罪个人的问题,不能成为贬低成就的资料。离婚问题,现实中,我们见到的不少,为什么独独抓住老聂不放呢!陈祖德的前任夫人是郑敏之,在 乒乓球界的地位,不会比孔祥明在围棋界的地位低。结果好像大家都忘了似的。而且,老聂最近似乎也认识到了,我记得他有这样的说法:“我最大的败招,就是同 孔祥明离婚”。这不正是一种认错的表现吗?难道我们还要逼迫老聂亲自向孔祥明道歉,并让他们复婚吗?(孔祥明是否愿意还是个问题)
 
        还有一个吸氧的问题,在当时报道聂卫平下擂台赛是吸氧,完全是正面报道,写出了聂卫平悲壮的出征。现在,连这也成了负面的了,被暗喻为同服用兴奋剂相似 的,其实,就是兴奋剂刚开始使用时,也没有被禁止,只是后来用的人多了,对运动员的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才逐步作为体育界严打的目标的。

        至于陈祖德对中国围棋的贡献,不能说没有,但总觉得似乎缺乏明显的说服力,仅仅因为他当了15年的围棋协会主席(1988-2003),很遗憾,在这15 年内,中国的围棋进步很缓慢,世界冠军总数,我没有算,但我们仅获得3次(马晓2次,俞斌1次),不仅没超过日本,连韩国也落后了。至少在1988年时, 我们的最高水平同日本差不多,整体实力比不过日本,但比韩国应该强不少。但在2003年,我们明显不如韩国,和日本比,我们也不能说一定比日本强,最多是 和日本差不多。

        所以,我觉得:在20世纪对中国围棋贡献最大的,莫过于聂卫平了。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4 07:06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围棋发展
WWW.DZWINDOWS.COM来源: www.dzwindows.com 时间:2008-10-19已阅读 165 次
新中国成立后,为围棋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早在1950年,陈毅同志就说过:"围棋是我国创造的。现在日本的水平就比我们高,我们一定要赶上和超过日本。"1960年,他明确提出"国运盛,则棋运亦盛;国运衰,则棋运亦衰"的著名论断。在人民政府的倡导下;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家体委和各地体委逐步把开展围棋活动列入议事日程。1960年,《体育报》先后发表了《提倡下棋》和《积极组织棋类活动》两篇社论,新中国的第一个围棋刊物《围棋》创刊,并出版了一批围棋书籍。1961年成立了国家围棋集训队,不定期地组织集训。1962年成立了中国围棋协会,由陈毅任名誉主席。李梦华任主席。陈毅同志逝世以后,1977年,又由方毅同志担任名誉主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的第三十四章中,明确提出围棋要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把围棋写入国家五年计划之中,有史以来还是第一次。
  有计划地举行围棋比赛,是我国政府提倡围棋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为大批有志成才的棋手提供了纵横驰骋的用武之地,1956年,国家体委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棋类比赛"全国象棋锦标赛",同时举行了围棋和国际象棋表演赛。在1957年的全国棋类锦标赛中,围棋正式列入比赛项目。当时,活跃在我国围棋弈坛上的主要是一批从旧社会过来的老棋手。其中,北京过惕生获得1957年全国冠军,上海刘棣怀获得1958年、1959年全国冠军,"南刘北过"成了老一辈棋手的代表者。
  1960年的全国围棋比赛,33岁的安徽棋手黄永吉夺得冠军,年仅16岁的上海少年陈祖德获得第三名。1964年,是新中国围棋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陈祖德获全国冠军,获得二至第六名的依次是吴淞笙、沈果孙、黄永吉、王汝南、罗建文。他们中间,除一人是中年棋手外,其余五人都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从此以后,在我国围棋弈坛上,开始了由青年棋手称雄的时代。1975年,青年棋手聂卫平获全国冠军,开始取代了陈祖德在中国的围棋盟主地位。从1978年起,我国每年都举行女子围棋赛,女子个人历届前三名获得者也都是青年棋手。其中成绩最突出的,是孔祥明、杨晖、芮乃伟等。四川姑娘孔样明还彼日本新闻界誉为"实际上的世界女子第一"。
在第1、3、4届全国运动会上,正式安排了棋类比赛项目,对开展棋类活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1届全运会围棋赛于1959年9月在北京举行,结果刘棣怀获冠军。第3届全运会围棋赛于1975年6月在上海举行,结果上海队获团体冠军,聂卫平获个人冠军。第4届全运会围棋赛于1979年4月至5月在苏州举行,结果上海队获男女团体冠军,聂卫平、孔祥明分获男女个人冠军。
  现在,每年由国家体委组织的正式围棋赛有三个,即全国团体赛、个人赛和升段赛。团体赛、个人赛分男子和女子,升段赛则不分男女。目前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大批五段以上的高段位棋手。其中最高段位的九段棋手有五人,他们是陈祖德、吴淤笙、聂卫平、马晓春、曹大元。除了正式比赛之外,各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和厂矿企业还举办和赞助了不同规模的、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类型的围棋比赛,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新体育》杂志社主办的"新体育杯"赛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棋院联合主办的"国手战"。
  中日围棋的交流是我国围棋界的一件大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围棋经朝鲜传到日本。近代两国的围棋交往,从1960年开始一年一度轮流互访,是由陈毅同志和日本自民党参议员松村谦三先生联合发起的。那一年,历史上第一个日本围棋代表团来我国访问。那时,我国的围棋水平很低,与日本棋手差距较大,在总共35局比赛中只胜了2局。1961年,日本围棋代表团再次来访,女棋手伊藤友慧五段连胜8局。1961年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棋手初露头角,在让先的情况下,陈祖德首次战胜了来访的日本九段棋手。
  十年动乱,中断了我国围棋事业的发展。新中国培养的不少年轻有为的棋手,失去了最宝贵的一段时光。
  1976年,我国围棋代表团访日时,年轻的棋手聂卫平接连战胜日本藤泽秀行、石田芳夫等九段棋手,轰动日本,谓之"聂旋风"。我国年轻的女棋手孔祥明在日本七战七胜,这标志着我国女子围棋水平已经超过日本,居世界领先地位。
  到了1982年,我国围棋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这年我国围棋代表团访日,以43:13大胜日本由专业棋手和业余棋手组成的阵容,日本舆论哗然。但1984年我国围棋代表团访日期间,与包括超一流棋士在内的日本棋手下了16场"三番棋"(即三盘两胜制),结果我方胜5场,负11场。由此反映出一个问题,就是我方棋手尚不能战胜日本的超一流棋士。从1984年起,中日双方将每年一度的"中日围棋友谊赛"升格为"中日围棋对抗赛"。    1986年我国围棋代表团再度访日,以31:25获胜,我国围棋队第一次在总分上战胜了全部由日本专业高段棋手组成的对抗阵容。
  特别值得一提,是NEC中日围棋擂台赛。这两届擂台赛,中方都排出了最强阵容,日本经过精心挑选,也派出了认为最理想的人选。于1984年10月开始历时一年零一个月的第一届擂台赛,由于我国青年棋手江铸久接连战胜日本五员大将,中方主将聂卫平又连续攻破了日本超一流棋士的防线,最后我方以8:7取得了胜利。这一辉煌的胜利,是历史性的突破。
  虽然第一届擂台赛我方得胜了,但还不能说我国的围棋水平已经赶上了日本,只能说差距越来越小了。在日本,专业棋手约有六百人,九段六十余人,有的超一流棋士我国棋手从未战胜过。所以,日本围棋的总体实力仍比我国雄厚。真正实现陈毅同志的遗愿--赶上日本,还有一段艰辛的路程。正如中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方毅同志所说:中日围棋的差距,就好象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最后几十米,再努一把力,就上去了。而这最后的几十米,又是最难攀登的。
  中国发明的围棋,已经打破肤色、人种、语言、风俗、习惯的障碍,在欧美许多国家流传,并正在全世界加速普及。
  1979年3月,在日本举行了第1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参加比赛的有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中国、日本、南朝鲜共7个代表团的32名棋手。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至今已举行了八届,我国棋手聂卫平、邵震中、曹大元、马晓春、王群、汪见虹曾先后获得过冠军。在第3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期间,来自中国、日本、南朝鲜、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联邦德国、法国、匈牙利、荷兰、波兰、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国、南斯拉夫、加拿大、美伺、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一致决定正式成立"国际围棋联盟"。1982年3月,在东京召开了国际围棋联盟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28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的举行和国际围棋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围棋在全世界的流传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目前,世界各大洲参加围棋活动的人数越来越多,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围棋这一古老的艺术瑰宝,将在全世界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 pingfan    时间: 2009-8-24 13:52
原帖由 xzm99 于 2009-8-23 21:06 发表
第一个战胜日本九段的不是陈吧。只是似乎所有的资料都被封杀了。以前看过相关资料,《围棋史》有部分资料是伪的。

那会是谁啊?中国的历史很多都是被篡改的。连围棋也不能幸免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4 19:11
文革前围棋活动1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4 20:23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4 20:30
照片1和照片2有小插曲

1961年日本围棋代表团访华,当时年仅17岁的陈祖德首次同日本棋手过招,他对阵日本业余围棋冠军安藤英雄,最终告负。赛后,陈毅鼓励陈祖德说:“你的棋有进步,但还不够沉着冷静。要勇中有谋。好吧,瞧以后的。”

陈毅“护送”围棋进全运会

  当记者谈到陈毅元帅,陈祖德不假思索地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陈毅,就没有新中国的围棋事业。”他介绍,第一届全运会时只有11个比赛项目,其中就有围棋。当时很多人看着不满意,但是想搞都搞不掉,这就是陈毅的功劳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4 21:25
1961年9月,日本围棋代表团(曲励起八段、小山靖男七段、伊藤友惠五段、菊池康郎业余、安藤英雄业余)访华,双方采取分先对局。中国棋手5胜1和34负。日本50多岁的女棋手伊藤友慧竟获全胜,耻辱深深刺痛了中国棋手
作者: 博浪无槌    时间: 2009-8-25 18:09
老李同学,继续啊~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5 19:03
1961年日本围棋代表团第2次访问中国,和中国棋手对局照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6 22:56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5 19:11
1961年日本围棋代表团第2次访问中国,和中国棋手对局照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6 22:57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5 19:53
1961年日本围棋代表团第2次访问中国,和中国棋手对局照2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7 12:10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5 21:06
9 月13日,由日本棋院理事长有光次郎率领的日本围棋代表团到达我
国。有光先生曾担任过日本教育部的副部长,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的人士。
他带领五名棋手,其中三名职业棋手,是曲励起八段、小山靖男七段和女
子棋手伊藤友惠五段。还有两名业余棋手是菊池康郎和安藤英雄。菊池曾
获得三次业余本因坊的称号,安藤在第一届业余十杰战中取得冠军。与1960
年的第一次日本围棋代表团相比,这次的阵容无疑要弱些,但较之当时我
国的棋艺水平,则还是太强大了。

    这次比赛是一对一固定对手,连战五局,从15日开始赛第一局,以后
每隔一天一局,连赛五局至23日。如此下法不但很疲劳,而且有些残酷,
因为如一方水平较弱,连连败北,那个日子可难熬了。这次比赛从每方五
小时减为四小时,这是尊重日方意见的结果。

    比赛安排在北海公园的悦心殿。悦心殿就在白塔附近,因为不对游客
开放,便只能看到一个不显眼的红门,难以引起游人的注意。然而一旦那
扇不显眼的红门在你面前敞开,你会发现在喧闹的北海公园中竟然还有这
般幽静的天地,真是闹中取静!我们的赛场设在里边的庆霄楼下,在这里
受不到外界的一丝干扰。庆霄楼不算很大,放上五台棋,再加上必要的工
作人员和少量的观众,也就饱和了。但他小巧、精致、雅静,不失为一个
理想的赛场。

    15日,第 1台比赛开始了。第 1台是刘棣怀先生迎战曲励起八段,这
是双方的主将。第 2台是黄永吉对小山靖男七段,黄永吉是新冠军,年壮
气盛,坐在第 2台也正合适。第 3台是王幼宸先生对伊藤友惠五段,王老
是二度全国亚军,如今由他来对付邻邦女将,这副担子可不好挑。第 4台
是过惕生先生对菊池康郎。过老虽和刘老享有同样的声望,但今天面临日
本业余围棋界的最强者,显然是一番苦战。最后一台是我对安藤英雄,我
17,他18,两人都是小将,又都是瘦高个。综观五台阵容,真是兵来将挡、
水来土掩。

    裁判长宣布比赛开始以后,5 台计时钟马上滴滴答答地响了起来。棋
钟的声音应当说是微弱的,但在寂静的赛场中却显得清晰有力,好似战场
上擂起了战鼓,激励将士们奋勇拼杀。

    比赛的气氛较之1960年第一次中日赛显然紧张而激烈。一方面是因为
日队没有派出像坂田和桥本这样具有最高水平的棋手,另一方面,我国棋
手在赛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全国集训,促进了棋艺水平的提高,只等在这
次比赛中决一雌雄了!

    前四台进行得都比较慢,最后一台我和安藤都是年少气锐。安藤毕竟
在日本受到熏陶,布局娴熟,因此两人交手不久他就占了上风。安藤感到
自己取得了明显的优势后竟然站了起来,悠闲地在赛场走来走去观看其它
几局比赛。后来他甚至离开赛场,到外边庭园中欣赏花卉和盆景。他一次
又一次地起身得意地散步,对我的自尊心是莫大的伤害。一年前坂田九段
曾经也以这种态度和我比赛,当时我已感到受不了,但坂田到底是日本最
强的职业棋手,我和他的水平差距也实在太大。而今我的对手是位年龄和
我相仿的业余棋手,他的棋艺未见地比我高多少,但他却以坂田同样的态
度蔑视我!我只觉得浑身的热血直往上冲,虽然我还静坐在棋盘前,但我
的情感猛烈地翻腾着,难受、委屈、羞辱、痛苦和愤慨交织在仪器,熟悉
我的人看到我这张白皙的脸涨得通红就能知道我已处于一种难以形容的精
神状态。

    我想到父亲再三叮嘱的“波平如镜”,尽量克制着内心的激动,但此
时波涛汹涌,恶浪翻滚,实难平静了!我只是狠狠地下决心,我定要挽回
劣势,我要在中盘战斗中给你颜色看,无奈局势落后太多,始终未有转机。

    我们的比赛自上午八点开始至中午十二点封盘,午餐后下午两点继续,
直至终局。我这盘下了三个多小时,在中午封盘前就败下阵来。中午我们
在仿膳用餐。一般比赛未结束的棋手,由于神经高度紧张,满脑子都是棋
势和黑子白子,他们坐在餐桌旁,往往两眼发直、神情恍惚,似乎灵魂已
去只剩躯壳。而我呢,尽管战斗结束了,但心情极坏,更无心用餐,真羡
慕那几位下午还要奋战、还有回旋余地的棋手。有人想给我解解闷,跟我
介绍仿膳的著名烹调以及慈禧后喜欢的小窝窝头。我根本听不进去,当时
别说是个小窝窝头,就是慈禧太后坐在我对面也不想瞧他一眼!

    下午战局又开,四台刀光剑影,鏖战甚急。第 1台的刘大将在国内是
重量级拳手,可如今的对手曲八段不但刀沉力猛,其力量绝不在刘大将之
下,而且棋理娴熟,自然就占了较大优势。刘大将尽管勇气百倍,奋力迎
战,但曲八段任凭冲杀,始终阵脚不乱。这次日本代表团中无疑曲八段的
实力最突出,他下棋从容不迫,应付自如,即使是我国实力最强的刘大将
也未能对他构成威胁。这一局他始终控制着局势,而且战果越来越大,终
以九子半的优势取胜。

    第 2台黄永吉对小山靖男七段一局最为紧张。黄永吉步步为营,小山
七段着着慎密。小山七段虽然棋高一着,但他的棋风和黄永吉多少有些类
似,且小心翼翼,过于谨慎,因此下得艰苦。两人都冥思苦想,绞尽脑汁,
双方耗尽了时间,然后都进入紧张的读秒。其它几局已分出胜负,都在打
扫战场了。他俩还在紧张地搏杀。直至晚上七点多,经过九个多小时的激
战,小山七段才以两子半小胜拿下这一局。

    第 3台,王老的棋有板有眼,而伊藤五段却是一味攻杀,能攻则不守,
能进则不退。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太太显然是日本式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
不习惯坐椅子,因此比赛不久的她就招呼翻译,要了个垫子放在椅子上,
然后在椅子上把腿一盘。

    伊藤五段穿着华丽的和服,脸胖胖的,老是微笑着,一团和气。然而
她下的棋子子迸火星、着着见杀气,与她的外表毫无共同之处。那时我国
尚无女棋手,后来和日本的女棋手接触多了,我国自己也培养了不少女棋
手,才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即女棋手大多好杀,属力战型的为数很多。
尤其与男棋手比较,其特点很为明显。前文我说过棋如其人(如其性格,
而不是如其外形),如果以此论证的话,那么是不是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女子比男子好争强斗胜,甚至不放过一时之短长。

    王老竭尽了全力,看家本领全数亮了出来,虽然几度出现胜机,最后
还是低档不住伊藤五段的犀利杀法。

    第 4台过惕生先生也是一番苦战,他的对手菊池康郎虽说是个业余棋
手,然而他的棋艺尤其是比赛的经验和职业棋手无甚差别。他才三十出头,
但因三岁开始学围棋,所以棋龄已不短。他很慎重地下每一着子,因此几
乎每盘都要读秒,读秒时又毫不慌张,还能很好的发挥水平,令观战者赞
叹不已。他不愧是日本业余围棋界的国手。

    我国的棋手一旦时间用完进入读秒,就免不了心慌意乱。裁判手持秒
表,口中念念有词:30秒、40秒、50秒....简直是个催命鬼。在这种情况
下,我国棋手大都失常。相比之下,日本棋手能够镇定自若、发挥良好,
这是大量实践磨练的结果。

    过老也输了。头一场比赛的结果是零比五,我方吃了个大鸭蛋。尽管
这次日本代表团的实力不如1960年的那一次,但结果大同小异,足见我们
的水平之落后。当时不要说我们上场的棋手,即使在场的每一个中国人,
我看脸色都有些阴沉。当中华民族的选手一个个被击败下来,哪一个中国
人会不伤心?
    我跟安藤的第 2、第 3局接连败下阵来。第 3局快下完时,陈毅同志
穿着普通的茄克衫进来了。我一看到陈老总,真是无地自容!我深知他对
我们尤其是对我的期望,而今有何面目见他?棋下完后陈老总招呼我们到
外复盘,我们就在悦心殿的空地上摆开可一张棋桌。陈老总看着我们复盘,
一言不发,专心极了。棋桌旁的围观者把我们包围得水泄不通,其中有陈
老总的哥哥陈修和先生。复盘时我心里那个不好受就别提了,好不容易熬
到把这局棋复完。陈老总一点也不责怪我,反而亲切地对我说:“要好好
学习。”一会儿他跟我说:“今天本来请周总理来的,总理同意了,但后
来他有重要活动不能来,只能以后再请他了。”他说话时感到很惋惜。我
心里想,陈老总呵,您对我们太好了!今天周总理没能来固然遗憾,但他
如果真来了,我可更不好受了。以后周总理如来观看我们比赛,我一定要
打出好成绩。

    体育报的同志在我和安藤复盘时照了个相,相片的中央是陈老总认真
地凝视着棋盘。我后来经常要看这张相片,看着相片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陈老总走了,而我的心情却难以平静。我走进赛场想看看尚在激烈厮
杀的赛局,但却心猿意马、神思不定,只能回到庭园中散步。此时此刻我
觉得庭园怎么这么小?我这个败军之将在众目睽睽之下简直无地自容!我
跨出悦心殿的大门,顺着台阶走下山坡。走到山脚下看到一大堆人群,他
们在干什么?顺着他们的目光看去,原来那儿挂着一个大围棋盘,他们在
观看我们的比赛呢。再定睛一看,这不是我的安藤的对局吗?观众真不少
呵!当然,北海公园的游客如潮,在这些观众中少不了瞧热闹的和抱着好
奇心想瞧瞧围棋是怎么回事的人,但这样的人站不了多久就会离开。

    还有不少人始终站在那儿,兴味浓厚地注视着棋盘,这些人无疑都是
围棋爱好者。这里既无高手讲解,又无座椅,观众像一个个钉子似地固定
在地上。围棋不比足球或篮球等体育项目,不会打球也能看看玩,也能看
出个水平的高低。围棋是即使会下的人也往往看不懂高着之妙处、艺术之
真谛。但还是可以津津乐道,凭着各人的水平去欣赏、揣摩,这正是围棋
的奥妙所在、魅力所在。

    这些围棋爱好者似乎发出一种磁力,把我不由自主地吸引了过去。我
和他们站在一起看着自己战败的经过,心里感到一阵阵的痛苦和羞辱。我
正想走开,忽然听到有人说:“杀得真够厉害的!”

    “厉害什么?到头来不还是输。”另一个观众这么说。

    我的心被刺了一下。

    “我们的‘南刘北过’也下不过人家,看来还得靠陈祖德这样的年轻
人!”

    “年轻人还嫩着呢!”

    我的心又被刺了一下。

    “日本人发展了很多年,现在水平的确是他们高。但说起围棋,我们
是他们的老祖宗呢。”

    “老祖宗管什么用?现在要当他们的学生还不知有没有资格呢?”

    我听不下去了。我似乎被人鞭打着,但我又感到打得应该,打得痛快!

    回到旅馆,我就像一个犯了错误的人,不愿和别人打照面。我早早就
躺在床上。这一夜我辗转反侧,想着白天的比赛,想着陈老总,想着哪些
围棋爱好者。只要是个中国人,谁不希望中国人得胜,陈老总没有责怪我,
他知道我们的水平尚低。但我深信,他的内心比起那些围棋爱好者,更是
加倍地希望我们取胜呵!他为围棋事业花出了多少心血、寄予了多大的期
望!这一年中他多次来到围棋集训队,他经常讲到国运盛、棋运盛的道理,
他是希望围棋水平早些赶上去以体现我们祖国的昌盛呵!如果我们取胜,
笑得最欢的一定是陈老总。

    有些人安慰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固然有其道理,但此
话也不可多听,听得多了就说明你遭到的失败也多了。失败不能没有尽头,
失败也只能是暂时的。我已连输了三局,从五战三胜的含义上说,失败已
成定局,我已是个失败者。但即使我连输了四局,我也应该拿下第五局!
安藤连胜我三局,他对我的技术也比较了解了,但他对我的蔑视又必然增
加了他的失败因素。我心中不断发誓,下一场定要拿下来,如果连安藤都
赢不了,又怎能想象击败比他强的菊池以及比他们强得多的曲八段、坂田
九段和桥本九段?!

    安藤在比赛中的漫步对我的自尊心是莫大的刺伤。不过归根结底,还
是自己水平低,自己不争气!安藤的行为出于年少无知,但他的行为却给
我上了一课,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棋手的傲慢会给他的对手带来多么大
的伤害。今后如果我的水平提高了,我绝不会像安藤那样蔑视对手,我绝
不会无故地离开自己的椅子。自己要被人尊重,首先得尊重人。

    第二天我集中准备了布局,无论如何,布局一定要稳住。尤其第四局
我执黑先走,是个好机会。这局我起手下了两个“无忧角”,这种布局按
理说是很普通的,但我却很少使用,因为这种稳妥的战略与我的棋风不太
协调。而今天我必需先稳住阵脚,因此一反常态。安藤的白棋摆开了三连
星的大阵势,下一手来了个“天元”,再下一手又占了边上的一个星位。
五手棋占了五颗星,气魄宏大,声势吓人。我慎重地应战,终于等到机会
了,我猛然发动了攻势,好似拳击时发现了对手的破绽,猛一拳击中对手
的下巴。我的特长终于得到了发挥,不多一会儿,歼灭了白棋的一支队伍。
至 125手,安藤推枰而起。这一局下的时间并不长,然而紧张的心情以及
非胜不可的决心却把我折腾得人都瘫了。

    第五局我又一鼓作气地拿了下来。总计五场成绩,我方4 胜21负,这
个数字只能说明一点--实力悬殊。

    这五场结束后,还进行了三场比赛,我方成绩也不佳。

    曲八段和伊藤五段越战越勇,都是八战全胜。曲八段获全胜无可非议,
但让伊藤五段全胜实在不光彩。我们上场的几位都是年岁比她大的在国内
棋艺属一流的老先生,这些老将先后被她枪挑刀劈,一一落马。其中魏海
鸿先生对她的一局令人难忘,一般男棋手遇上女棋手都有负担,魏老恐怕
也不例外。伊藤五段在棋盘上的每个子都虎视眈眈,非置对手于死地不可。
在对手的强大攻势下,魏老的心情也越发紧张。对局至中盘,被动的局势
和紧张的心情把魏老这个好好先生折磨得够呛,只见他拿着棋子的手不停
地颤抖,其情景令人不忍目睹。有人担心魏老的身体支撑不下去,就劝他
挂起免战牌。

    让伊藤五段八战全胜,无论如何也是个耻辱。这不仅仅是围棋手的耻
辱,而且是民族的耻辱,是国耻!我国是围棋的发源地,有着数千年的悠
久历史。围棋早就被列入“琴、棋、书、画”四大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
的国技,是炎黄子孙的国粹。但如今却敌不过东瀛女将,这是多少年来国
运不盛的结果。直到今天,每当我回忆起新中国围棋发展的历史,首先就
要想到1960年中日比赛的惨败,也必然要想到伊藤老太太威风凛凛地大获
全胜,以及安藤小伙子在比赛中漫不经心地来回散步。

    1961年的的中日比赛对我是强烈的刺激,我默默地发誓:下次日本围
棋代表团再来我国,我定要做个胜利者!我要让围棋爱好者们舒一口气,
要让陈老总打心眼儿里笑出来!

    我憋着气等待第三次中日棋赛的到来!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6 22:38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5 21:09
2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4 16:40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5 21:15
新中国围棋前10年


1949年 7月至9月,以刘棣怀为四段标准,王幼宸(1892-1984)从北京去上海,和刘进行定段赛,王由定先升为先相先,定为三段。

胡沛泉编油印围棋资料《围棋纪录》

10月至1950年2月,刘棣怀、过惕生在上海进行两次升降赛
1951年 年初,北京著名棋手举行围棋比赛,过惕生、金亚贤、汪振雄、崔云趾、雷葆申等五人参加,过惕生获冠军
1952年 4月 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

8月17日 聂卫平出生
1953年 6月,北京棋艺研究社理事会编印《围棋艺术的新认识》
1954年 北京棋艺研究社编印内部油印刊物《北京棋艺》

北京棋艺研究社邀上海刘棣怀北上交流棋艺
1955年 春,上海文史馆举办“上海围棋友谊赛”
1956年 围棋定为国家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北京举行"全国围棋表演赛"。

台湾《围棋杂志》创刊
1957年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围棋比赛——全国城市围棋锦标赛举行,过惕生夺得冠军

上海市围棋协会成立,并举行首届上海围棋比赛

人民体育出版社首次出版《围棋规则》
1958年 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围棋史学家徐润周的《围棋术语图说》

11月至12月,1958年全国城市围棋锦标赛决赛在广州举行,冠军刘棣怀
1959年 9月,第一届全运会围棋比赛在北京举行,冠军刘棣怀

11月上海举办秋季棋赛,陈祖德获得个人生涯的第一个冠军。
1960年 1月,我国大陆第一家围棋杂志《围棋》月刊创刊。

6月,以名誉九段濑越宪作为团长的日本围棋代表团首次访华,中国棋手在被让先的情况下2胜、1和、32负

陈毅接见上海棋手时发表谈话,提出"国运盛、棋运盛"的著名论断
10月至11月,上海棋社成立

全国围棋赛在北京举行,安徽选手黄永吉获得冠军
1961年 春,国家围棋集训队在北京首次组建。
作者: 爱茶    时间: 2009-8-25 21:32
谢谢,看完了~顺便复制收藏了
作者: 博浪无槌    时间: 2009-8-25 21:39
不用急着收藏,肯定还好多呢,等老李慢慢贴……
这事儿以前我也想干来着,一直懒,没动,反正我是挺爱看那些黑白老照片的,好多场景都挺有一种让人触动、感慨乃至震憾的感觉……
作者: czh300    时间: 2009-8-25 21:52
图片再大点就更好了.
作者: 阿扬    时间: 2009-8-25 22:05
这都是60年代围棋杂志上的一些老图片,放大了就不清楚了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6 08:14
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是我国现代围棋事业的奠基人。陈毅爷爷是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和围棋有着不小的缘份。1921年,陈毅到法国里昂勤工俭学,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和难友们自制围棋,钻研棋艺,消渡时光。回国后,在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爷爷在赣南打游击的艰难岁月里,围棋成了陈毅爷爷和同志们闲暇之时最好的休息方式。在挺进苏北的黄桥大战前夜,陈毅爷爷依然抽空和军中的棋友对局。其镇定自若的大将风度感染身边的同志们和周围的朋友。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毅爷爷是我国的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他在日理万机中仍然没有忘记围棋,是我国第一任围棋协会名誉主席,为围棋的开展普及和对外交流,起了决定的作用。
陈毅爷爷有一首围棋名诗“纹枰对坐,从容谈兵。研究棋艺,推陈出新。棋虽小道,品德最尊。中国绝艺,源远根深。继承发扬,专赖后昆。敬待能者,夺取冠军。
陈爷爷爱护关心老一辈国手。解放后,陈爷爷担任了上海市长。他知道要把围棋发扬光大,首先要安排好老棋手的生活。当时的老棋手生活多无保障,只能靠下棋糊口饭吃。哪顾得上培养新人推广围棋运动。陈爷爷多次接见这些老棋手,问寒问暖,并指示先将一些有名望的老棋手安排在文史馆,使他们有固定的收入。在他的关心下,刘棣怀、顾水如、王幼宸、魏海鸿和汪桭雄等老先生先后都当了文史馆观员。后来陈爷爷多次提到要改善老棋手的生活,他经常强调老棋手应当享受教授的待遇。在陈爷爷的不断关心下,老棋手的生活日益改善,他们的工资收入增加了住房改善了,政治地位也提高了。顾水如先生担任了上海市的政协委员,刘棣怀先生担任了市人委的参事。老棋手们吃围棋这碗饭苦了多少年,如今开始扬眉吐气了。他们心里都明白这是陈爷爷关怀的结果。陈爷爷希望他们能把自己的本领拿出来,为祖国的围棋事业做贡献。后来,这些老棋手在培养年青棋手时都是那样的热心,无私,那样的全心全意,几乎看不到一点保守思想。他们都希望年青棋手迅速提高水平,打败自己。这是棋手的最高境界。老棋手所以有这样的品格,是和陈爷爷的品格分不开的。最终培养出了陈祖德和以他为领军的一代新人。
作者: 爱茶    时间: 2009-8-26 08:36
原帖由 博浪无槌 于 2009-8-25 21:39 发表
不用急着收藏,肯定还好多呢,等老李慢慢贴……
这事儿以前我也想干来着,一直懒,没动,反正我是挺爱看那些黑白老照片的,好多场景都挺有一种让人触动、感慨乃至震憾的感觉……


看着藏着,再记着,以后俺要是启蒙个啥的,也能说些道道来,倍有文化的说~~~
作者: zyzzhyzzx    时间: 2009-8-26 08:42
很有感受!
陈主席执政的15年,唉~~~~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6 16:00
文革前安徽围棋,50 年代以来,安徽围棋运动有了新的发展。1956 年,围棋爱好者积极参加围棋活动和对局研究。当时,黄永吉从当涂调来合肥,从事围棋工作。不久,成立围棋协会,吸收会员100多人,经常开展围棋竞赛活动。  1957 年,邀请上海名手刘棣怀、王幼寰、汪振雄、林勉来合肥访问,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张恺帆亲自接见,这次邀请活动对合肥地区围棋的发展,影响颇大。1957 年至1958 年,安徽派黄永吉先后参加华东区和全国围棋比赛,成绩尚好。1959 年,安徽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围棋比赛,黄永吉取得第三名。  1960 年,在全国围棋比赛中,黄永吉获冠军。同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接见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时说:“安徽围棋活动有成绩,应该多调一些青少年培养”。同年,黄永吉在北京战平来访的日本围棋界元老赖越室作,大长了中国围棋界的士气。同年,从全省各地选调20 多人,其中有优秀少年围棋手王汝南、魏昕等,对他们进行了严格的基本功和打棋谱训练,进步较快。  1961 年,陈毅副总理到安徽视察,把新、老围棋手召集在自己身边和他们对弈。当他看到小棋手王汝南和他杀上几个回合,很高兴他说:“我下了几十年棋,你才下一年多,进步很快,赶超日本有希望了。”陈毅副总理的勉励,极大地鼓舞了运动员的志气。同年,黄永吉力挫日本高手—— 专业七段小山靖男。  1962 年,在全国围棋升段赛中,43 个段位,安徽占据了6 名,他们是黄永吉四段、朱金兆四段、史家铸二段、王汝南二段、魏昕(女)初段、胡茂林初段。同年,在北京全国少年围棋比赛中,王汝南、吴传穗双获男、女冠军,魏昕获女子亚军。当时,王汝南是安徽的优秀围棋手,他善思考,善钻研,棋艺进步很快,并趋于成熟,先后6 次参加中国围棋代表队访问日本。在历次访问比赛中,以精湛的棋艺,顽强的拚搏精神,战胜过日本著名九段围棋高手屋原武雄、桥本宇太郎等人,被日本誉为中国“顽强的王君”。他参加过11 次全国性围棋比赛,为安徽围棋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围棋赶超日本作出了贡献。1962 年,王汝南在全国6 城市少年、儿童围棋比赛中,一举夺得少年组冠军。同年底,参加全国棋艺比赛,勇胜各路名将,夺得小组之冠。1964 年,王汝南连胜强手,获全国第五名,黄永吉也取得第四名,师徒同列前名,在棋坛传为佳话。同年,王汝南被选入国家围棋集训队。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6 16:44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6 21:10
1960年全国棋类锦标赛(10月16日至11月4日)


11月 4日,在文化宫举行了闭幕式。不知谁说了声:“陈老总来了!”
可不是吗,他兴致勃勃地走了过来。在比赛期间他来观战过,但在那种场
合下,无法随意谈话。这次可不同了,围棋手们有好多是他熟识的,他见
了我们可高兴呢。一会儿,他给获得名次的棋手们发奖,当他给我发奖时
亲切地说:“祖德,又见到年了,长得这么高了!棋也进步多了。”

    我说:“我没下好。”

    “得了第三,很不错嘛。”陈老总笑呵呵地把一块铜质奖章给我套上。

    我想:陈老总呵!如果是赛前说我打第三,我是高兴的,但今天我实
在心中有愧。

    发完奖陈老总又和棋手们侃侃谈上了。他先谈了下棋的好处,说下棋
可以锻炼人的头脑,也可以锻炼人的品德,要好好提倡,要在广大群众中
开展这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下棋的人多了,人材也就会越多。要注
意培养新生力量。陈老总再次向围棋手们提出:10年后要打败日本,全国
要有一千万人下围棋。半年前,陈老总向围棋界发出了这一号召,今天他
又一次地重申,这是他的殷切希望,是他的决心呵!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6 23:16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6 21:57
1959年上海秋季运动会围棋比赛

   秋季赛对我来说,就是机会来了。虽然在这以前,如1957年我也参加
过市比赛,但那时自己很清楚是个淘汰对象。而这回,我却知道自己成长
了,有实力了。我感到蕴蓄的力量好像要从体内膨胀出来,浑身上下有一
种“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跃跃欲试感,我的眼睛情不自禁地、不可遏
制地注视着冠军的桂冠了。但是面对这么多棋手,尤其是赵氏兄弟,我是
否真正对付得了,还不能说心中有数。

    市比赛采用分组循环制,每组十余人中产生两人进入决赛。第一轮我
遇上了小组的另一个种子选手戴文龙,我很慎重地投下每一着子,开局后
不久就占了上风,优势维持到官子阶段。眼看就要拿到手了,不知是由于
缺乏比赛经验还是过于紧张,我突然下了个自填满,把自己的不少子塞进
了对方的口中。我落下这个子后还未意识到它将带来的灾难,而我那位对
手也根本没想到我会走出这样丧失理智的一着棋。不料在旁边的一位观战
者突然发问:“下这手棋不是要被吃掉吗?”真是旁观者清啊。被他这么
一问,我那对手的眼睛顿时瞪大,等他看清这是怎么一回事时,我那煮熟
的鸭子也就飞走了。

    第一战就败下阵来,以后这么多场比赛如再输一局,那小组都出不了
线,还谈得上什么好成绩?当时我那懊恼的心情就别提了。

    就在这一天晚上,我父亲拉我出去散步,他一点也没责难我,却很耐
心地对我开导,他说先输一局不一定是坏事,说不定还是好事呢,它可以
使你引以为鉴,吸取教训,使你今后的比赛兢兢业业,下得更好。然后他
又给我讲了“塞翁失马”的故事。父亲的辩证法经常使我心胸豁达。这一
天对我来说是难忘的。在初赛的其余比赛中,我这个“塞翁”过关斩将,
一路福星高照。

    决赛采用大循环的方式,我的主要对手赵氏兄弟由于抽签自己先遇上
了。可能是手足情深,不愿自相残杀,他们巧妙地下了一局和棋。他俩显
然也清楚这次比赛的主要对手是我,由于兄弟俩的实力相当,把战胜我的
希望寄托在谁的身上事先难以预料,于是作了如此安排。市比赛时从棋力
上来说我已不亚于赵氏兄弟,然而兄弟俩全力对付我一人,总有些棘手。
只是我这个“塞翁”始终惦记着失马的教训,冠军的桂冠终于被我所夺,
获得亚军的是小赵,大赵屈居第三。当时比我还小一岁,即只有14岁的吴
淞笙名列第六。

    虽然市比赛在我的棋坛生涯中是属于规模很小的比赛,但我想,任何
一个棋手,当他第一次在比赛中取得冠军时总是印象深刻的吧。且这次市
比赛对于15岁的我来说,毕竟是一次真刀真枪的实战。我从1957年的淘汰
对象一跃而成为冠军,确实是一次飞跃了。

陈祖德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6 22:12 编辑 ]
作者: zyzzhyzzx    时间: 2009-8-26 22:32
好大的钟
作者: yanlai77    时间: 2009-8-26 22:4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6 23:09
陈祖德回忆1960年全国棋类锦标赛围棋比赛


比赛场地设在天安门东边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天安门西边是中山公园,
这两个很有气派的公园加上中央的故宫以及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广场,形成
一个宏大的游览区,每天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棋类锦标赛的赛场安排在
文化宫里边的一个大殿里,每天去赛场时我都要在文化宫内漫步游览一番。
历史悠久的名胜、修饰精致的花草以及数百年乃至上千年的雄伟苍劲的古
柏,这是上海任何公园都无法媲美的。

    这次比赛的方法首先采用积分循环制,这是在选手众多而时间不能太
长的情况下一种较好形式。由于是第一次采用这种形式,以至不少棋手不
理解。新事务无论大小,它的出现往往是很多人难以接受的,否则就说明
其并不新。

    很奇怪,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我并没感到紧张,跟几个月前首次参加
国际比赛时的心情大不相同。经过近两年的训练,我的棋风变得锋芒了、
好斗了,再也不是刚集训时那种软弱的书房棋。我的思想也敏捷了,对局
用时很少,当对手落下一只子后,我总是很少思索将将棋子放了上去。由
于我的这种高速度,经常使对手不由自主地跟着快了起来,结果我的对局
往往很快结束。一般棋手要苦斗八个小时的棋,在我这儿老是不到半天就
宣告结束。对此我心中颇为得意,我好像是学校的考场中第一个交上考卷
的信心十足的学生,充满着自豪感。记得一次比赛中我只花了五分钟就把
一个对手击败了,心中很痛快,于是就想进一步突破自己这五分钟的纪录。
这哪是对艺术的态度?这纯粹是虚荣,这是只有未谙世事、未经磨难的年
轻人才会有的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大!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这种无所畏惧
的好胜心也正是获取成功的重要条件。

    我的确是在提高,而且是只有十多岁的年轻人才可能有的迅猛提高。
这种速度的提高往往是旁人估计不到、自己也大觉出乎意料的。“人贵有
自知之明”,所以说“贵”,是因为难能。过高地估计自己会遭失败,而
偏低地估计自己会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成功。虽然我已经明显感到自己提
高了,可以搏斗了,但我并未意识到自己已跨入全国冠军争夺者的行列。
上海市冠军和全国冠军之间有好一段距离,谁也不曾想到头一年刚得到市
冠军的少年棋手第二年就可能争夺全国冠军。我的老师们无疑都认为我还
嫩了点。的确我是嫩了点,但有一点却是谁都忽视了,即,我所以嫩是因
为我年轻,而年轻本身就是个最大的优势。我才16岁,我的主要对手大多
已经六十多了。年轻意味着体力上的优势、精力上的优势、思想上无包袱
的优势以及技术上的一天天在上升的优势。年轻这一条优势就可以遮掩抵
消很多劣势。可是很遗憾,不仅我的老师,即便我自己也未充分认识到这
个巨大优势。如果我有较充分的认识,那我将会聚集更多的力量、鼓起更
大的劲头、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投入到比赛中,从而也就可能取得更出色
的成绩。可惜!我当时根本没想到冠军这个称号和我有什么关系,我既没
有什么包袱也没有什么压力。我在比赛中过于放松了,除了面临“南刘北
过”这样的谁都不会小看的对手,一般的对局都力图进行速战速决。当我
很快战胜一位对手时,就悠悠然地漫步到中山公园,然后在小吃部里喝上
两杯啤酒,真是心旷神怡。事实上这每一次轻易的胜利和忘形的得意都给
我播下了危机的种子。

    比赛一共要进行16轮,既漫长又艰苦,这是围棋比赛的一大特点。要
取得好成绩,不但要比技术,还要比体力、比精力、比意志、比思想。只
有实力雄厚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又能始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选手才有
可能压倒群雄、夺得桂冠。我具有年轻人天不怕地不怕、敢于拼搏的劲头,
具有旺盛的精力和敏锐的反应,同时也具有年轻人的缺点--骄傲、浮躁
和轻率。

    我的优点使我战胜了心目中最强的两个对手--“南刘北过”。在与
他俩的比赛中我发挥得相当好,我所有的长处和优势都跃然盘上,都在那
一个个投下的棋子上体现出来。这两局所取得的胜利令我自己难以相信。
当然,比赛是双方下的,我固然发挥得好,然而我的对手是否充分发挥了
呢?至今我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想象,面对一个16岁的血气方刚的
小伙子,花甲老棋手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包袱。

    我战胜了“南刘北过”,使棋界为之一震。“南刘北过”的时代从此
动摇了。

    我无疑已成为冠军的有力争夺者,但是我奋斗来的胜利却被轻率而导
致的失败糟蹋了。我先后败给黄永吉、竺源芷和王幼宸三人。非常巧,每
盘都输一子,三盘的总和才三子,微小的数字却意味着巨大的失败。败仗
是由轻率造成的,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第一场败仗的对手是安徽棋手黄永吉。黄永吉体格魁梧,精力充沛,
年龄三十多,虽然比我大一倍,但无疑还是个少壮派棋手。他的棋细腻扎
实,擅长后半盘收束。1960年他的棋艺正处于巅峰阶段,尽管他过去的战
绩和声望都不如“南刘北过”,但其实力显然是不亚于任何人的一员大将。
面临这样的强手,即使全力以赴,还不知结局会如何。全国赛之前安徽围
棋队曾到上海交流过,那时我胜了黄永吉。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年轻人
的自信却使我以为曾经击败过的今后依然会击败。谁都知道“失败乃成功
之母”,殊不知有时成功是失败之父--轻易的成功会带来轻易的失败,
意外的成功也会潜伏着意外的失败。正因为如此,我在战略上有足够的藐
视,而战术上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将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作充分的估计。
比赛一开始我较顺手,至中盘局势的天平向我这方倾斜了,我感到又可以
拿下了。黄永吉不愧是位大将,临危不乱,顽强不馁,他在后半盘中把一
子的得失都看成生死攸关的大事,他死命地把一个子又一个子抠了过去。
终于,我震惊了:他这一子又一子的积累,使量变成了质变,我的优势动
摇了、丧失了。意外的突变使我紧张起来,但已经晚了!黄永吉的特长正
好压住了我的特短,他那殊死拼搏的劲头和收官技术终于把局势扭转过去,
赢得了宝贵的一子。一子重千金呵!

16轮的比赛终于结束了,安徽黄永吉以14胜 2负得28分获第一。王老
好我都是26分,由于王老胜我,因此他第二,我第三。说实在的,一次锦
标赛中,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而第二和第三的差距很不足道。
“北过”排第四,“南刘”列第五,上海小将赵之华获第六。前六名中有
四位上海战将,说明实力之雄厚,但偏偏最重要的冠军被他人所夺,真有
些不光彩。这次比赛共取十二名,较之现在只取前六名来说,能调动更多
人的积极性。

    1960年的全国赛还包括少年赛,河北15岁的棋手王玉才获冠军,上海
11岁的小棋手范玖林得第二,安徽的王汝南当时仅14岁,获第六。

    这次比赛的最大特点是“南刘北过”已不再垄断棋坛了,一批年轻棋
手开始为人瞩目。自1959年初国家抓了围棋运动后,不到两年时间面貌已
有所改观。以前人们认为下围棋非老翁不行的局面已过去,棋坛生机盎然。
作者: 博浪无槌    时间: 2009-8-26 23:39
原帖由 aob 于 2009-8-26 21:57 发表
1959年上海秋季运动会围棋比赛

   秋季赛对我来说,就是机会来了。虽然在这以前,如1957年我也参加
过市比赛,但那时自己很清楚是个淘汰对象。而这回,我却知道自己成长
了,有实力了。我感到蕴蓄的力量好像要从 ...


是,这棋钟真是醒目,应该恢复,外壳改由本榧打造……这业务交给怀旧吧~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7 23:11
第4为1956年后排左起:王幼宸、刘棣怀、汪振雄; 中排左起:顾水如、魏海鸿;对局者左起:陈祖德、林勉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8 00:30 编辑 ]
作者: 爱茶    时间: 2009-8-27 23:22
瞧瞧,那个年代打谱还是线装书呢~~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7 23:26
原帖由 爱茶 于 2009-8-27 23:22 发表
瞧瞧,那个年代打谱还是线装书呢~~





说得对,确实这样的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7 23:29
还有一点,两位棋手一边下棋,一边用钢笔记对局。少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7 23:56
2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7 23:59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28 00:53
回民魏海鸿在20世纪20年代围棋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屡与中日名手对局,成绩斐然。与与顾水如、刘棣怀、陈藻藩并称上海棋界四家。1955年2月,上海文史馆主办了上海围棋友谊赛,比赛分甲、乙、丙三级。甲组第一为魏海鸿所得。后来又和刘棣怀下了一盘棋,已故国手赵之云回忆当时情景。

在我依稀的记忆中,这是个难忘的日子。

    1955年 4月10日,上海文化俱乐部大厅里人头簇簇,聚集着数以百计
的围棋爱好者,他们纷纷前来观看“上海围棋友谊赛”优胜者魏海鸿、刘
棣怀的对局表演,由著名棋手顾水如现场解说。在解放初期,这可算是难
得的围棋盛会。

    就在那一天,我初次见到了被棋界誉为“大将”的刘棣怀先生。此时
他已年近花甲,两鬓稍许斑白,但身体硕壮,显得举止稳重,精神抖擞。
刘先生的棋素来以力量强大闻名,而刘先生其人,似乎在举动之中也给人
一种浑厚充实的力感。

    由布局进入中盘以后,双方争夺加剧,逐渐形成犬牙交错、群龙见首
的格斗局面。刘先生强韧无比的战斗力也渐渐地显示了出来。只见他及时
抓住战机,在对方薄弱处猛烈地一击,一瞬间便占了上风。顿时全场哄动。

    “真不愧是刘大将!”在当时上海棋界,真不知有多少棋迷为刘先生
的棋艺所倾倒,更不用说我们这些初入此道的少年了。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28 01:06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30 11:51
新中国老一辈围手顾水如(1892-1971)

上海解放后,水如为上海首届政协特邀代表。陈毅市长常与之对弈,并希望他培养更多的青年棋手。1952年,在上海襄阳公园,让7子与年仅7岁的陈祖德对弈,才到中局,就含笑拍桌而起说:“这个孩子我收下了!”从此,陈祖德在水如指导下,棋艺大进。两年后,让5子与对局,竟不敌,败下阵来。陈祖德成为“‘中国流’布局主要创造者”,被称为“吴清源第二”。
周恩来总理要求水如多多培养围棋高手,为国争光。从此,水如担任上海围棋学校负责人。1960年《围棋》月刊创刊,任副主编。晚年,患肺气肿,思归故土,乃由上海移居松江。许多围棋爱好者向他请教,因家中房小人多,乃至茶室或公共场所设盘指导。直至逝世前3日,尚在对弈。
作者: aob    时间: 2009-8-30 12:16
新中国老一辈围手刘棣怀(1897~1979)




1957年后,连获上海市冠军。1958、1959年全运会均获个人冠军。与北京过惕生并称“南刘北过”。1960年任《围棋》月刊副主编。历任上海文史馆馆员、第一届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棋类协会副主席。著有《怎样下围棋》、《围棋官子常识》与人合著有《围棋布局初步等》。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8-30 12:39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8-30 12:58
新中国老一辈围手过惕生(1907--1989)

过老是中国棋坛上惟一出自围棋世家的棋手,“南刘北过”曾代表着中国当时围棋的最高水平。1951年冬,过老在李济深家里第一次见到陈毅时,陈老总便握着他的手说:“当年我在皖南打游击时,就听说当地有过氏兄弟,棋艺高强,我差一点要跑到歙县去找你们哪!”谈话之后,他们还过了过招儿,对局结束,“巧”成平局,然而其中的奥妙陈老总一目了然:“你在让我,下次再这样,我可不答应啰!”过老幼承家学,青出于蓝,17岁时即名震皖南。新中国成立后,他的棋艺进入颠峰,多次获全国冠军。1956年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的接见。1962年以后,过老悉心于棋艺棋理的研究,培养后学。著名棋手陈祖德、王汝南、华以刚、罗建文、沈果荪等均受过他的指导,棋圣聂卫平是他的入室弟


新中国老一辈国手过旭初(1903——1992)

解放后,过氏兄弟应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李济深的邀请,来北京筹组成立新中国第一个棋社——北京棋艺研究所,公推李济深为名誉社长,黄绍竑为第一任社长,过氏兄弟等五人被聘为围棋指导员。


  从1951年始,过旭初被全国政协文化俱乐部聘请为围棋指导员。1954年过氏兄弟在李济深家中见到了陈毅,从此陈毅和过氏兄弟成了亲密棋友。
他对年轻棋手十分关心,孜孜不倦地培养了一代青年棋手。我国棋圣聂卫平9岁时便成了过旭初的入室弟子,直到14岁的六年间,过旭初从让六子开始,先后和他下了一千多局棋,聂卫平曾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我现在下棋的细腻作风就是那时从过旭初先生那里学来的。”


  过旭初在解放后曾多次与日本友人对弈,在国内及日本围棋界甚有名望。


  多年来,过氏兄弟著有《围棋布局要则》、《围棋名谱精选》、《吴清源围棋全局》、《布局读本》等书,受到广大围棋爱好者的欢迎,为中国围棋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 aob    时间: 2009-8-30 13:14
1957年首届全国棋类锦标赛(围棋、象棋)。

王汝南回忆

新中国第一届正式的围棋比赛是在1957年举办的。当时的名称为全国棋类锦标赛(围棋、象棋)。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经过几年的发展,各项事业都出现了喜人的新气象。棋类事业也不例外,围棋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体育项目,在很多地区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当时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李济深出面发起成立了北京棋社。上海市的陈毅市长也在解放初期及时安排了一些著名老围棋手的生活和工作,使他们有的进了参事室,有的进了文史馆,过上了安定的生活。老棋手们的工作,主要就是继承、研究围棋。1956年,国家把围棋正式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使围棋事业有了经济和组织的保证,是年还举办了全国表演赛,这为举行正式的全国比赛准备了条件。
  1957年首届全国围棋比赛分预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参赛单位是一些大城市,其代表有的是推荐出来的,有的是经过比赛选拔出来的。总的来说真实代表了当时各地的最高水平。
  10月20日至10月30日各地棋手在沈阳、西安、武汉和上海四个赛区同时展开角逐。参加沈阳赛区的是东北等地的北方城市代表,计有沈阳、旅大、哈尔滨、呼和浩特、天津、长春、承德、北京八个市;西安赛区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开封、郑州、太原、保定八市;武汉赛区有武汉、重庆、成都、南宁、贵阳、昆明、长沙、广州八市;上海赛区参赛城市最多,水平也最高,主要是华东地区的城市,有上海、青岛、济南、南京、合肥、杭州、福州、南昌、温州、常熟等十个市。这三十四个市分布全国各省,每市尽管只有一名选手代表,但作为全国性比赛显然是隆重的。这对全国各地的围棋水平是一次检验,对这项活动的开展更是一次推动。这样大规模的比赛,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上是没有的,就是从近代到民国期间也未曾有过。过去的比赛大都是局部性的,在军阀、官僚或有钱人的支持下邀请少数人参加。
  各赛区采用单循环方式,录取前两名(上海赛区三名)参加决赛。最后,北京的过惕生、天津的骆子良、开封的刘厚、保定的张库、上海的刘棣怀、南京的陈嘉谋、合肥的黄永吉、重庆的黄乘忱和武汉的刘炳文进入了决赛。
  九名选手于11月7日至17日在上海进行决赛。经过八轮角逐,过惕生以七胜一负的最好成绩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围棋全国冠军。亚军和季军分别是同为六胜二负的陈嘉谋和刘棣怀。刘棣怀本来是夺标的热门人物,过惕生仅有的一负就是输给了刘。但刘因两负,且包括负于陈嘉谋,只好屈居第三。以下依次为黄乘忱、黄永吉、刘炳文。前六名仅黄永吉和刘炳文属青年人,而刘棣怀与黄乘忱都已六十开外了。
  冠军过惕生时年五十一,安徽歙县人。为明末围棋大国手过百龄的后裔。他和亲兄旭初的高超棋艺弈林中尽人皆知。但是在旧中国,围棋这项国粹随国势的衰败濒于死灭,过氏兄弟亦在穷困潦倒中勉强度日。新中国的诞生令他们的艺术青春再度焕发,过惕生在头年还获得了全国围棋表演赛的冠军,之后又在1962年再获全国冠军。此后,过先生以培养青少年为己任。笔者及其他后辈都曾受过他的指点。聂卫平九段幼时也曾跟随过先生学棋多年。
  陈嘉谋是江苏宜兴人,生于1912年。是位力战型的棋手。陈先生也为培养年轻棋手做出了贡献,笔者1961年去南京时也曾受过陈先生的亲切指导。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 19:08
新中国老一辈国手--------------王幼宸(1892-1984)

朱伟回忆
一般著名棋手的棋艺,五十岁可达到顶峰,以后便走下坡路了。但王老却是个特殊的例外,他到了六十岁,棋艺还在长进,六十至七十岁时一直保持着本人的最好水平,即当时全国第一流水平。一九六二年全国比赛是解放后规模较大的比赛,由于规定按这次比赛的成绩评定段位,所以全国所有名手都报名参加。竞赛组研究后,排出四名种子(出塞分四组,每组一名种子),他们是:王幼宸、陈祖德、黄永吉、董文渊。像名手刘棣怀、过惕生还未排上,可见棋界对王幼宸的评价。

  王老高龄而棋艺不衰,这与他身体特别强健有密切关系。其实他年轻时曾患过肺结核病,身体不算好。中年时曾来上海,常涉足花柳场中,有一次因此得了重病,几乎性命不保。病后决心改除恶习,练拳健身,戒绝烟酒,坚持过有规律的生活,数十年如一日,身体变得特别健壮,这无疑是他长寿的原因。

  王老为人纯朴直率,性格偏执,是个火爆性子。对于与棋手间的摩擦,耿耿于怀,久久不能宽释。但到了晚年,火气渐减,使人益觉其平易可亲。

王老棋风正规,有板有眼,也能战斗,中盘力量稍逊于刘棣怀。当他的实力赶上刘棣怀后,许多高手都觉得王老比刘棣怀更难对付。王老生平最得意的棋是一九六零年第一次中日围棋比赛中,他执黑与濑越宪作名誉九段的一局棋。濑越是日本棋界元老,是吴清源、桥本于太郎两九段的老师。这局棋双方进行了长时间的拉锯战。到收官时,濑越形势占优,但他走了一步随手棋,王老伺机反击,最后赢了一子。那次中日比赛总共下了三十四盘棋,中国棋手仅胜两盘,所以王老的这一胜利是十分贵重的。

  王老生平最痛心的棋是一九六一年第二次中日围棋比赛中与日本女棋手伊藤友惠五段的对局。伊藤是个力战型棋手,擅长攻杀,对此王老很不适应。有几次明明可赢的棋,却翻了船。结果连输了四盘。王老把这次惨败视为生平的奇耻大辱。棋友们常开玩笑说:“要惹王老发脾气容易,你只要当他面提一下伊藤老太太的名字,他老人家便会勃然变色,额上青筋暴突,眼睛里喷出火来!”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5 14:51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 19:27
新中国老一辈国手-------------汪振雄(1902----1960)

汪振雄是广西人,青年时在北京读大学。他寄宿的饭庄附近有一架棋手荟萃的茶馆。于是迷上了围棋,曾受刘棣怀的指导。解放前,他曾来沪以棋会友。一九五四年,汪振雄独身来沪定居,以棋为生,寄寓于棋友林勉家,经常到襄阳公园去弈棋

在棋手中,要数汪文才最佳。他出身世家,受过高等教育。他的气质、修养和谈吐都与一般职业棋手不同。他不计名利,放浪戏谑,嗜酒如命,老棋手们都说他虽是个棋手,但更像个名士。汪公文章写得极好,毛笔字亦属上乘,对诗词有很深造诣。

汪振雄的棋风属“柔软型”,灵活多变,善于腾挪,这与一般喜欢力战、作风刚劲的老棋手迥然不同。陈祖德说:“他好似泥鳅,怎么也抓不住。”但柔软并非软弱。他棋艺高超,功底深厚,在棋坛自成一个流派。不过,当时一些期刊、资料上刊载的汪公对局,几乎都是他的输棋,因为高手都总想刊登自己赢棋的棋谱,只有汪公既不计较输赢,也不计较胜负的名声
一九六零年九月二十五日早晨,汪公在复兴公园茶室与棋友严家骥品茗闲谈,突然觉得头痛欲裂,便唤严去取万金油来搽。严家骥见汪公手指发颤,言语滞塞,觉得情状不妙,便将两椅相并,使汪公仰靠在椅背上。急招另一棋友去叫辆三轮车进公园,将汪公送到南阳医院(现卢湾区中心医院)。抵达医院,汪公又呕吐起来。医生诊断为严重脑溢血,立即进行输液抢救。但终因病情急剧恶化,这位一代名手当晚便溘然逝世。我国围棋界著名老一辈国手的平均寿命在八十岁以上,唯独汪振雄只活了五十八岁。
作者: yanlai77    时间: 2009-9-1 20: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 21:15
原帖由 yanlai77 于 2009-9-1 20:29 发表
楼主辛苦了





谢谢,
作者: aob    时间: 2009-9-2 15:33
解放前后广西围棋,1949年以前,广西的围棋活动主要是在桂林开展。1932年,广西南宁乐群社在南宁市举办了围棋比赛。1936年,广西桂林市的汪振雄参加了上海围棋邀请赛并获得亚军。1938年7月,桂林围棋社成立。1960年,在广西第1届运动会上,围棋被列为比赛项目。1962年2月,广西举行了围棋冠军赛。广西运动员袁兆骥在1962年广西、湖南、河南、广州围棋友谊赛上获冠军。广西运动员黄进先,国家六段棋手,在1962年广西广州青年围棋对抗赛上获冠军,曾进入全国前8名,入选国家队。1963年1月,广西举行中国围棋锦标赛。
作者: aob    时间: 2009-9-2 19:57
解放前后江苏围棋

杨丁回忆

解放前夕和初期南京的两位棋手。一位是范德民,一位是陈嘉谋,行事与任渭南相仿佛,没事就泡茶馆,摆棋摊。
范老与日本的九段棋手桥本宇太郎有过交往。他珍惜的那把签有桥本字样的纸扇不轻易拿出,只有在较大的赛事活动或重要的场合才会使用。这件鲜为人知的事是在1943年,日本当时的一流高手濑越宪作八段、桥本宇太郎七段到中国来下棋周游,二人一度到了南京同范德民下了盘让子棋,根据棋力授予了专业初段证书。这在当时是授予的旧中国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中的一个段位证书。因为时值汪伪时期,对往事范老颇觉难以启齿,故始终避口不谈这段经历,故知道的人甚少。
范老生活清苦,既无围棋工作者的补贴,又没有其他工作职业,虽有一子却是从姐姐家过继来领养的,其生活完全靠吃老本,加之到范老家下棋的人自觉自愿地交点茶水钱。范老的性格耿直刚烈,在生活上从不希求什么,唯有对围棋的执着追求。因此,他的家里聚集了南京几乎所有的高手,并且全国各地的围棋爱好者只要到南京来必到范老家,像国手黄良玉、九段棋手江铸久等。范老与陈嘉谋均是南京最早的少儿围棋训练班的老教练,但他俩的结局则大相径庭。70年代范老因中风卧床不起,但他用一只仅能活动的手坚持铺盘下棋。这一病4年,范老总觉拖累家许多,其时许多棋手去看望他,但范老感到再也无力对围棋作贡献。
陈嘉谋抗战前夕在上海大学读书,与他的同学余效剪等4人并称为“大厦四杰”。抗战胜利后,陈嘉谋来到南京下了几年棋。解放后任南京二中的历史教师直到82岁老龄病故。其间任教于白下区体校的围棋教练,现在的不少棋手都出于他门下,最后一位关门弟子是女棋手朱文馨二段。50年代的全国围棋锦标赛上,陈嘉谋获得过亚军,冠军是上海刘棣怀。但这次比赛陈嘉谋力克了国手刘棣怀,回来后颇得南京棋界的推崇和领导的重视,以后受聘于江苏省围棋队任教练。在陈老临终前夕,他捐赠了上海《围棋》(现为《新民围棋》)历年的合订本给南京市青少年棋院,这是他走完的最后一步棋。

1958年底,江苏组建围棋队。第一批围棋选手有陈嘉谋、郑怀德、薛仰嵩三人,后有陈锡铭、杭承义等。目前陈嘉谋、郑怀德已作古,薛仰嵩仍健在,已是78岁高龄。
谈及江苏省围棋队,必提江苏棋院郑怀德先生。郑怀德1925年4月生于南京,自小习艺。前文提到的范德民老人即郑怀德的外房表舅。郑怀德从一个茶馆食棋的学童,到鬓发染霜的江苏棋坛泰斗,历经六十余载里程。作为中国围棋的第一代国手,郑怀德先生历任中国围棋集训队教研组组长、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中国围棋协会裁判委员会主任、江苏棋院院长、江苏棋院高级教练等职,为中国围棋的振兴和江苏棋类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做出重大贡献。

1959年,郑怀德作为全省围棋选拔赛的冠军,代表江苏参加了首届全运会。1961年入选国家集训队,成为新中国首批国家队选手,队中有20多名棋手,著名的前辈棋手有“南刘北过”之称的刘棣怀、过惕生,青少年棋手中有出类拔萃的陈祖德、吴淞笙等。在全国比赛中郑怀德两次打进个人前十二名行列。1962年定为四段棋士(最高五段)。1966年1月郑怀德先生因病在南京作了胃切除手术。
作者: aob    时间: 2009-9-2 20:22
蒋长生与郑怀德(中)、李刚合影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 20:27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2 20:23
1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 20:30 编辑 ]
作者: 阿扬    时间: 2009-9-2 20:31
楼主辛苦了,看到了很多史料
作者: zyzzhyzzx    时间: 2009-9-2 20:40
资料确实翔实,收藏~~~
作者: aob    时间: 2009-9-2 20:55
谢谢,
作者: aob    时间: 2009-9-2 21:16
北京三老----------------过惕生、金亚贤和崔云趾

陈祖德回忆

金亚贤先生和王幼宸同岁,两人身体一样健,精神一样爽,看他俩那像年轻人一般的动作,谁会相信他们是古稀之人。金老是满族人,能打一手漂亮的太极拳。金老的中医医术也相当高明,据说是祖传。加上他相貌堂堂、神采奕奕,更使人对他的医术信服。不少人身体不适就找上金老,他也的确治好了一些疑难病症,赢得了不错的声誉。他从不喝酒,但手里总是拿着烟斗,抽着厉害的关东烟。可能是金老的身体太好了,因此这种烟草也难以损害他的健康。人们经常议论王老和金老究竟谁更长寿,有人说是王老,因为他没有一点不良嗜好,生活最规律。更多人认为是金老,因为他拳术精通、医术高明。王老于1984年不慎摔了一交而过世,享年96岁,而金老由于某种原因于数年前绝食身亡,不然他俩在长寿的竞赛中很难说谁是胜者。


  金老的性格刚直急躁,反映在棋上是不折不扣的力战型。当时我自认为力量不弱,但和金老一交手便感到压力很大。像他这种和古代棋手几乎完全一样的风格在今天再也见不着了。金老的棋虽有千钧之力,经常不几个回合就将对手击垮,但他后半盘收束较差,你如能坚持到中盘结束,他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最有意思的是他跟魏海鸿先生的对局。魏老和金老正相反,他是中盘战斗力不足,但终盘收束高明。因此只要他俩相遇,弈至中盘总是金老占上风,有时魏老的形势惨得令旁观者不忍目睹。但魏老总不失沉着,运用他精湛的后半盘功夫,把金老的优势由大化小,由小化了。妙就妙在不管形势如何落后,魏老总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最后以微小的优势反败为胜。记得只有一次,魏老在金老的强大攻势下溃不成军。他掏出酒瓶,往喉咙里灌了一口,然后唉的一声推枰认输。


  崔云趾先生也60多岁,是围棋界中最高最胖的一个。他那秃顶的大脑袋和整个脸盘都是圆圆的,两根又浓又短的黑眉毛下是一双铜铃般的大眼睛,他的鼻子和嘴巴的线条也都是圆的。整个脸好似一个大圆圈中画上几个小圆圈。他的饭量特大,恐怕只有如此才能维持他那鲁智深一般的体躯。奇怪的是,他的棋风和他的体形完全相反,属于最典型的小路子。往往置中腹的紧要处不顾而对边边角角特别感兴趣,有时布局未进行多少,他的思路已进入收官了。


  北京三老,过老最强,因为他棋路清楚,技术全面。金老其次。崔老有小巧之技能,但缺乏大将风度,只能屈居第三。
作者: aob    时间: 2009-9-3 23:40
照片
作者: 爱茶    时间: 2009-9-4 08:23
原帖由 aob 于 2009-9-3 23:40 发表
照片


这张照片很温馨~~

也可以得出:围棋这东西是可以研究一辈子的~~ 我们这帮人老了不愁没事做啊~~~
作者: 博浪无槌    时间: 2009-9-4 08:28
行,等我活到他们这把岁数,拉上烟台跟老耿上公园捧着咱自己做的官子谱也摆这么个POSE照一张,浴日赏谱谈心……
设计对白:
“你瞅这地方印的,黑乎乎的……”
“啊?那不是印的问题,是排的时候没排好……”
“我看不像,是年头太久了,自然就黑了……”

作者: reico    时间: 2009-9-4 08:48
原帖由 博浪无槌 于 2009-9-4 08:28 发表
行,等我活到他们这把岁数,拉上烟台跟老耿上公园捧着咱自己做的官子谱也摆这么个POSE照一张,浴日赏谱谈心……
设计对白:
“你瞅这地方印的,黑乎乎的……”
“啊?那不是印的问题,是排的时候没排好……”
“ ...


想起了一个老相声段子《三近视》
作者: reico    时间: 2009-9-4 08:49
谢谢aob提供的珍贵资料
作者: zyzzhyzzx    时间: 2009-9-4 09:21
陈院长的自传中似乎写过一段过惕生用盘外招赢他的事情。
作者: xiaoaofeiyang    时间: 2009-9-4 18:38
这才是真正的精品贴呀
作者: aob    时间: 2009-9-5 19:50
1958年全国城市围棋锦标赛

王汝南回忆
作者: aob    时间: 2009-9-5 20:06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围棋比赛。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5 20:14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6 10:12
解放初期少年儿童围棋活动1
作者: 沧海一弈    时间: 2009-9-6 11:02
不错啊!赞一个!
作者: aob    时间: 2009-9-6 12:03
解放初期少年儿童围棋活动2
作者: aob    时间: 2009-9-6 17:49
解放初期少年儿童围棋活动3
作者: aob    时间: 2009-9-6 20:03
解放初期少年儿童围棋活动4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6 20:14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6 20:08
解放初期少年儿童围棋活动5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6 20:13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6 20:18
解放初期少年儿童围棋活动6
作者: aob    时间: 2009-9-7 19:55
北京棋艺研究社

沙舟回忆
新中国成立,章士钊从南方也到了北京,成为了毛主席的座上客,章早年支持过毛泽东等人到西方留学,毛泽东自己虽然没有去留学,但是他从章士钊那里要来了不少的钱,作为了湖南籍年轻人的出国的费用。毛泽东一直没有忘了章士钊的这点好处,解放后就用自己的稿费补贴章士钊的生活。
     

张燕卿的夫人龚安惠祖上和章士钊是世交。龚安惠就托章士钊设法营救张燕卿。由于张和日本高层的岸信界那一派有比较特殊的关系,为了利用张的这点可用之处。章士钊就答应了下来,张被放出来以后,在一个暴雨狂风交加的深夜,来到了前海南沿三号,找到了龚安惠,希望龚和他一起去日本。由于这是一项极秘密的行动,龚考虑再三还是留了下来。张一个人只身去了日本。张燕卿虽然是获得了开释和另有他用,但是,前海南沿三号还是作为敌伪财产被继续封存着。
     

龚安惠留在了新中国,留在了北京没有走,引出了另外的一段佳话。那就是在龚安惠穿针引线的作用下,前海南沿三号成为了新中国第一家专业的围棋活动场所——“北京棋艺研究社”的社址。
     

说到社址,参予谋划此事的人们通过种种复杂关系一致看好了前海南沿三号作为预想中的棋社所在地。这个院子虽然说主要是当作了祠堂,但是在张之洞的鼎盛时期还兼着后花院的功能。园中部的一座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当年的画栋雕梁、朱门倚户还依稀可见。楼的前院种有松拍、翠竹、丁香、银杏,相宜处置有太湖石构筑的假山,假山处遮遮掩掩着一座精巧的藤萝架。后院也绿树成荫,多为梨、海棠、核桃等即可观赏又可玩味的各色果树。院落的后门门外是波光潋滟的什刹海,岸边垂柳依依,荷花映日,远眺是燕京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和颇负盛名的京城名馆“烤肉季”。幽静、典雅集于一身;宽敞、明亮会于一处。所以新中国的国家副主席李济深及梅兰芳、周士观等社会名流作为棋社后援人士均十分满意于此。
     

    北京棋艺研究社在什么都要以级别论处的官本位体制下,根本就论不上级别。非党政机关、非科研院所、非事业单位、非工、非农、非商、非学校,就更惶论局级和处级。但是,就这么个非驴非马的单位却大有来头。
     

1949年新中国成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首先是陈毅元帅以自己上海市长的身份把上海的围棋活动开展了起来,这是高瞻远瞩的一步大棋,有此才有如今中日韩三国围棋比肩而立成鼎足之势的大好局面,否则这项国艺被日韩占先岂不扫了我们中国人的脸面。
     

  新中国的围棋元老之一的过惕生解放初期客居上海,见到自己昔日的棋友顾水如、王幼宸、刘棣怀等都接到了上海市政府的聘书成了上海文史馆馆员,居有屋食有鱼,日常工作就是下棋,他也无比振奋,从中看到了中国围棋的希望,便决定北上到京,在北京也搞出开展围棋活动的名堂。在围棋魅力的感召下,过老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北京方面上至中央政府领导人下至普通爱好者们的一致拥护和响应。1950年6月他为此第一次来京,便见到了时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济深。而由上海赴京行前他已得到了著名社会活动家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的大力支持和热情鼓励。此事和李济深商谈之后,深得李的赞许,李和过作了分工:上面,由李负责给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打报告,提出成立申请和所需费用;下面,由过老负责,广征棋友广通消息。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朝鲜又燃战火,李济深的报告上去以后迟迟没有消息。在京逗留了半年之久,尚得不到准确答复的过惕生只好怏怏回到上海。1951年夏,距上次到京近一年,终于从北京传来消息,电告过老:“火速来京,筹办棋社。”这是李济深副主席亲自发给过惕生的电报全文。
     

过老放下手头上的一切工作,当日启程,再赴北京。李济深告诉他说:原则上已决定成立一个名称为“北京棋艺研究社”的社会团体,只是经费和社址还均无下落,尚须等候
     

争取。
     

  但是等到具体落实社址到了前海南沿三号后,细一打听,方知这处房子还是“敌伪财产”,还被封存着。“没有办法,一张‘诉状’由龚安惠送交给了章士钊先生,然后又直接由章送到了毛主席那里。多亏有了毛主席的点头认可,‘有关部门’总算不吭声了!最后,由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出面,下令将前海南沿三号全部启封。”
     

  社址有了以后,周总理亲笔批的款项——“责成文化部拨款七千元,筹建棋社”也到了位。一切就绪,国家副主席李济深亲笔书写的“北京棋艺研究社”为遒劲的魏碑体,写在了长约三尺,宽约5寸的宣纸上,裱过以后镶在镜框里挂到了棋社办公室正堂。这幅颇有纪念意义的题字直到文革破四旧前夕都一直好好地挂着,文革中的“红八月”才被红卫兵贴上的“庙小神灵大 池浅王八多”的革命对联所代替,题字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如今早已不知去向。
     

  “庙小神灵大”,此话倒也符合棋社实际,毛主席的认可,周总理的亲笔拨款,实属千古难得,为历朝历代所仅见。李济深副主席题匾,更兼有徐悲鸿、齐白石、关山月、吴作人等大家的字画作为贺礼,顿使棋社蓬荜生辉。1952年初棋社开幕剪彩那天,梅兰芳等亲来祝兴,诚可谓高朋满座盛友如云,一时成为棋界美谈。
     

  李济深高兴地兼任了棋社社长(据有的说法认为这一职位及名称不一定确实),周士观、罗北一等担任副社长。龚安惠担任棋社会计,王平秋负责棋社常务,过惕生、金亚贤、汪振雄、雷葆申等被聘为棋社指导员。
     

  政府拨款主要用于修理房屋,添置桌椅棋具等用,并不包括专职指导员、会计等人的工资开支,是梅兰芳、周士观等人自己掏钱设立了基金每月为他们数人开支。这些人为围棋事业所作出的默默无闻的贡献,如果不是此文披露将可能永远湮没而不为世人所知。
     

  据说梅兰芳在棋社的筹建过程中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远不止拿出钱款。在此,向这位人民喜爱的戏曲艺术大师表示怀念和感谢。
     

  北京棋艺研究社主要使用了小楼一层的五间房子,最西两间对外开放,群众买张门票进去可以下上一天。面积约40平米,虽说不算很大,但是老百姓终于有了一处可以自由对弈的场所。中间两间是指导员们用以研究、内部比赛之用的,不对外开放的房间,一般人员不得入内。最东一间和研究室同出一门是里外间,是社长的办公室。会计室设在龚安惠的居室内,是院子中部一溜三间平房。前院西边有一溜稍低矮些的平房约有五、六间,是茶房和食堂,供烧水做饭使用。
     

棋社负担组织比赛,培养新人,出版社刊等工作。后来的许多围棋国手都在这里受过训练,他们中最杰出者聂卫平10岁的时候就开始在这里学围棋,成为了当年独领中、日、韩三国围棋风骚的著名棋手。
     

前海南沿三号和北京棋艺研究社以它独特的方式在历史上、在围棋爱好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记忆。
作者: aob    时间: 2009-9-7 20:17
解放初期广东围棋

建国初,广州较出名的围棋手有孔庆隆、卢作尧、范振邦、邓荷农和黄逢春。  1956年广州市曾组队参加全国围棋比赛。  1958年广东省棋队成立,设围棋项目,参加集训的棋手有孔庆隆、余文辉、黄汝平和钟锡龙,教练是邓荷农。  1959年广东省举行首届围棋比赛,孔庆隆获第一。1960年第二届省围棋赛,钟锡龙夺魁。  50年代后期,陈毅副总理(全国围棋协会名誉主席)到广州视察时,发现广州没有开展围棋活动,便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提倡。广州有关领导对此十分重视,业余围棋爱好者更受鼓舞。孙乐宜副市长亲任广州市围棋协会主席(后曾任全国围棋协会副主席),责成市体委等有关单位采取得力措施:①1962年创办一所广州业余围棋学校,并在大北路选定100多米平方米的大厅为校舍。校长是棋坛宿将陈松顺,钟惠华任教导主任,聘请本地及外地棋手任围棋教师。同时在全市多所中、小学校开展业余围棋活动。②1962年调北京名手齐曾矩为专业围棋队教练,调广西名手袁北骥为围棋学校专职教师。齐曾矩是孙副市长出面请中南局书记处书记金明函请陈毅副总理帮助调来的。  围棋学校以其正规、系统而富有成效的教学,为广州培养了一批技术较全面、富有进取精神的青少年棋手。该校学员陈志刚、容坚行、陈嘉锐、黄妙玲(女)等后来都成为广东围棋队的主力。


广州市棋艺研究社

是广州市象棋、围棋、国际象棋的群众业余组织,成立于1956年。它的任务是团结组织广大棋艺工作者、爱好者,组织棋赛,交流经验,提高棋艺水平,培养骨干及后备力量。建社以后,先后建立了广州市棋手等级制度,开办了象棋函授班,成立了象棋业余表演队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7 20:25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7 20:40
早期北京培养少儿棋手活动

五十年代中后期,陈毅元帅兼任副总理以后,经请示毛主席、周总理同意,大力提倡开展围棋活动。在这一背景下,各地都蓬蓬勃勃地兴起了以围棋为主的棋类普及和比赛活动。北京培养少年儿童学围棋的场所当时主要有两处,一处是雷溥华、雷葆申兄弟主掌的中山公园棋艺室,聂卫平、聂继波、聂姗姗兄妹最早曾在那里学过棋。另一处是西城区体委抓的点——官园业余体校下设的围棋训练班(即现在的官园中国青少年活动中心所在地),主持教练工作的是赵子良先生。赵先生1920年生人,祖居北京,解放初,家中的瓷器店有爷爷和父亲掌管,他酷爱围棋,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后,就拜过惕生为师,常常求教。那时学棋不交学费,但下完棋请老师上烤肉季撮顿是必不可少的。
  和过老有了师生之谊,西城体委的官园体校开展围棋活动没有师资,他们请棋社在人力上支持,过老便介绍赵子良前往。从1959年起,赵子良即开始了以教棋为主要内容的生涯。现在中国棋院围棋部工作的业余六段好手金同实不是第一期也是第二期赵先生的学生。1964年进北京棋队的女棋手刘月如是1961年前后到该围棋班学棋的学生。
  官园围棋班虽没有培养出一流的专业棋手,但在普及方面成绩卓著,北京三中、四十一中、北京女三中等学校学生中下围棋成风,像三中几乎半个班的学生都会下,这不能不说是赵先生的功劳。
  赵先生对围棋的执迷非常人可比,官园围棋班墙上贴有一副他撰写的对联——上联:纵横局中藏宇宙;下联:黑白子里现人生;横批:对立统一。他视围棋为宇宙为人生,足见围棋在他心目中的地位。这副对联文革时使他吃了大苦头,就为了对联,红卫兵说他反毛泽东思想,被揪斗的死去活来。当年围棋班设在官园一进大门右手一排的三间旧平房内,冬天没有暖气,赵先生每日早早来到,生上煤球炉子。但即便如此,三间大房子因门窗都不严,教课时他仍不得不围着围巾穿着大衣给大家上课。有时天气实在太冷,他就把几个得意门生请到自己家里去上课,六十年代初正是三年自然灾害阶段,到了他家学棋不说,赵老师还准备了几块烤白薯给自己的学生加餐。那时体校仅提供了简单桌椅棋具,教材全是赵先生自己拿出私藏的棋谱供学生借阅传看,这些书都是他从解放前就开始收购的心爱之物,但为了让学生长棋从不吝惜,记得曾有一本(木尾)原武雄著述的《筋与形》,就让他的学生看散了,看丢了。
  赵老师对业余教棋的执著与认真至今仍给许多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是他生性清高孤僻,心胸不够豁达,极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也多少影响了他的事业的顺利和发展。由于他对围棋看得十分重,以至爱屋及乌,把自己的学生也视为己物,不允许越雷池半步。
  1962年,国家体委举办六城市(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合肥、杭州)少年儿童围棋赛。此前北京进行了选拔,选拔赛由赵先生主持,当年的北京只有中山公园棋艺室和官园有新训练出的小孩子,参加的人并不多,搞循环赛完全有条件,但比赛还是采用了单淘汰制,也不进行抽签。官园的刘骆生第一轮就对中山公园的聂继波,赵先生希望刘淘汰了聂,可以为官园争光。其时,刘骆生学棋还不到一年,而聂继波和聂卫平兄弟已在京城围棋圈子里小有名气,刘当时还不是聂继波的对手,聂继波那次是北京市的儿童冠军(聂卫平亚军),赵先生希望的胜利自然难以实现。从当时实力上说二聂和刘骆生是北京儿童中最强的三位。虽是淘汰赛,但在参加六城市赛的北京队代表名单上还是将刘也列入了其中,给刘也发了运动服,并到其就读的大水车小学请好了假。大水车小学多少年才出了个能参加全国赛的学生,学校自然把这事当成了光荣,校长接见、大会表扬,刘一时成了学校树立起的好学生典型。谁知热闹劲还没过去,赵又通知学校取消刘骆生的参赛资格,收回了运动服,刘在学校的好印象随之而一落干丈。这件事整个拿大水车小学和刘骆生本人开了个玩笑。
  刘为何又被取消了参赛资格?根本原因是刘骆生的姐姐刘月如在六城市即将比赛前,向赵先生提出以后到北京棋艺研究社学棋,赵先生劝阻无效便拿其弟开了刀。此后刘骆生就再不到官园去,也不下棋了。赵老师事后可能又觉得当初的作法过份,多次到刘家找家长劝学,其情也真,其意也切,至少去了有六趟之多。
  刘月如参加六城市赛的资格就更不在话下,六城市少儿围棋赛北京参赛人选最后确定为:男少年:金同实、宋维舟(官园选手);男儿童:聂继波、聂卫平、陈文泰(官园);女选手不分少年儿童,是:聂姗姗、赵亚葵(赵先生之女)。刘月如虽未参赛,但她和当年的全国女子冠亚军吴传穗、魏昕水平不分高下,明显要强于第三名的赵翰梅。1963年7月国家围棋集训队调了四名女棋手参训,其中就是刘月如、吴、魏和王玲玲等四人。
  这次六城市少儿围棋赛,金同实打了少年第五名,聂卫平是儿童第三。少年组的前三名分别为:王汝南、姜国震、华以刚,第六名是邱鑫。通过这次比赛可看出,当年金同实和王汝南等四人可以说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这四位都曾是国家队队员,但金同实却连一天专业运动员都没当过。王汝南的老师是黄永吉,华、邱的老师是刘棣怀等上海国手,到了1964年全国赛,王汝南已是全国第五名,而金同实则在三十名开外,这之中不无赵先生消极因素的影响。1964年金同实在北京的少儿棋手中还居优势地位,所以入选北京代表队参加了全国赛。杭州赛罢归来,北京棋艺研究社负责人段清汉几次邀金同实到棋社去学棋,这对于金同实来讲无疑是提高棋艺的更佳选择,当年过惕生、金亚贤等都是全国知名高手,他们的水平见识远在赵先生之上,以今天的眼光看,金同实能去棋社学棋好比从中学迈进了大学,无论对他本人、对赵先生来说都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但是当年的金同实缘于年少,缘于一种带有浓厚行帮色彩的守旧意识,他竟认为如果离开官园到棋社去学棋,岂不是改换门庭,招人唾骂的背叛行为。其实要想成为一流的国手,哪能总守着启蒙老师而不离开呢!多少国手,多少世界一流的名手无不是若干老师充当了他们成材路上的人梯,他们才得以站在了最高顶峰上。作为学生绝不可因为自己功成名就就不认曾指教过自己的老师,哪怕是知名度很低的启蒙老师;作为老师均不可把学生当成一己之私有,学生一旦再拜了别的老师就视为大逆不道;这都不利于人才的成长。金同实错过了这几次机会后,加上其他一些并非多了不起的原因,尽管他是当年北京青少年棋手中水平出类拔萃者,但当1964年夏天组建北京棋队时他却无缘入选当一名职业棋手。他和刘骆生都是无辜的,但却都成了命运的牺牲品。相比之下,今天的少年棋手们比起这二位来讲不知要幸运多少,今天成才的路比那时要平坦的多,温故而知新,今天小孩子学围棋的大好局面真可谓是黄金时代了。
  在1962年六城市少儿围棋赛的推动下,尤其是陈毅副总理亲自给小棋手颁发奖状的照片公开发表以后,在全国掀起了少儿学围棋热,就在这一年北京棋艺研究社、北京市少年宫等也都开设了围棋班,抓起了少儿围棋的培养工作。由于门户的增多,一年一次的北京市少儿棋类赛成了北京棋坛上的重头戏,一方面是小棋手们互相要赛出个高低,另方面个人名次之中又有不同山头的荣誉。1962年时北京搞选拔赛女棋手只有聂姗姗、赵亚葵参加(刘月如当时还高于这二位可以不经选拔直接参赛),到了1964年就又有一批小女孩了,男少儿不必说,争夺愈加激烈,究竟鹿死谁手,

到了1962年,北京青年棋手中颇有水平的韩念文脱颖而出,他也是个对棋非常执迷的人。他原本是北京精密仪器制造学校的学生,为了下棋放弃了学业,一天到晚泡在棋社,过惕生见他孺子可教,便不时加以指点,后来他成了棋社专职教棋的教练,主要负责教小孩们学棋。这一年先后有已经具备了初学水平的吴玉林、程晓流、赵国斌等,1963年以后又有金国苓、刘骆生、谭炎午、朱振南,再以后有高旭光、张书泰等都汇集于他门下。当时吴玉林、金国苓是十三中,程晓流是河北北京中学等重点学校的学生,在校都是出类拔萃的学习尖子,原本聪慧,经他指教,进步神速。1963年学棋才一年多点的吴玉林就打了北京市少年甲组第一。聂卫平是儿童组第一(其余人名次不可考)。
  这时的北京棋坛比五十年代活跃多了,中青年有韩念文、姜英威(1963年国家体委授予初段)、赵子良、孙彦章、蔡超尘、薛文增、马金泉等争座次,杀得是你死我活天昏地暗。少儿棋手们互相之间争夺得也很激烈。中山公园的二聂(聂卫平、聂继波),官园的金同实、彭申久,棋社的吴玉林、程晓流等也都各不相让,少年棋手之间的竞争更具一种特别情怀,除了要比比棋艺,还都肩负着为各自的门户争光的重任。这种小孩子们之间的争斗在1963年时还不明显,到1964年儿童组的聂卫平破格(甲组要满15周岁)报了甲组的名,使得甲组顿时好手云集,一个个都擦拳摩掌互不服气、暗中较劲。
  北京市那些年的少儿围棋赛是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和北京市体委联合举办的,时间都固定在放暑假的八月,地点也始终定在北京市少年宫的大礼堂,三项棋加起来有七、八百人,近千平米的礼堂内挤得满满的。由于是“官办”,较之现在的民办公助的北京市少儿比赛正规多了。奖状上都盖有团市委和市体委的章。
  比赛开幕这天,好几百孩子们聚在一起,能有望夺魁的自会油然生出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暴露一下内心中急于夺冠的想法,说些豪言壮语都是很自然的真情流露。
  当到了少年宫大礼堂门外时,聂卫平遇到了金同实便冒出一句:这次甲组比赛咱俩谁赢谁肯定是冠军。从实力上讲,金同实的水平当时确属北京少年第一的地位,至少比其他人好一先以上。聂卫平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实力,从小他就有一种作为运动员来讲十分可贵的性格优势——无以伦比的自信。
  这话恰恰又被棋社的学生们听了去,又都是正年青气盛的少年郎,一个个都觉得这话未免太“刺激”,私下议论后都憋着口气——拼命也要争冠军。他们制定的策略是,谁赢了金同实,其他人全给他让路,碰上就输。棋社的学生棋上不占优势但人数上占多数,最后进入决赛的八人中,除了金同实、聂卫平外,其余六人是吴玉林、程晓流、金国苓、赵国斌、朱振南、郭强,全是棋社的。另外他们还下定决心和聂卫平死拼到底。决赛开始,第二轮金国苓就碰上了金同实,金国苓学棋比吴、程稍晚,但进步较快,对上手具有了相当冲击力,加上金同实由于大意,未免轻视这盘棋,被善于斗力的金国苓乱中取了胜。如果没有棋社学生内部自己的约定,金国苓当年要赢吴、程尚有难度,所以金同实如只输了这一盘其余全胜夺冠还是没问题的。但接下去金国苓除了下平聂卫平,其余的胜利就顺利多了。等金同实看到金国苓连连获胜,方知那盘输得太“大”,虽经奋力以后一盘未败,却已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那一年的名次如下:冠军金国苓、亚军金同实,三至八名是:程晓流、吴玉林、赵国斌、聂卫平、朱振南、郭强。
  当年,聂卫平输了最后一局棋,名次跌至第六后,不禁在礼堂前汉白玉栏杆下一角失声痛哭,给当年在场的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写此文前韩念文先生特意打电话告之笔者:有的文章说聂卫平是围棋天才,从小就很少输棋,一出道就如何如何厉害,与事实不符,聂卫平也输棋,可贵的是他输了棋,志气不减,反而更加发奋。聂卫平在围棋上下的功夫和所取得成就是成正比的。写文章时要把他输棋写出来,让世人知道没有不输棋的围棋天才。
  到1964年,北京市的少年女棋手也茁壮成长,在西城少年之家培养出了一拨女棋手的好苗子。这几人六年级开始学下棋,根本不影响功课,考初中时分别考上了当时是北京市重点的女三中和北大附中等学校。她们中较有前途的是:李香满、王幼慧、郁力娜(北京女三中)、邢辂(北大附中)等。这几人后来还都被1964年8月以后成立的北京围棋队吸收去集训过,作为专业棋手培养。北京棋队老领队沈尺卿对这几人十分喜爱,按老的说法,这几人各方面的素质比后来的女队员都好。1966年初王幼慧、郁力娜等都曾作为北京棋队的专业围棋运动员考察过,已通过了组织上政审其父母档案这一关。如果不是文化大革命,她们也许将成为较早在北京市成名的女棋手。文化大革命的浊风恶雨彻底葬送了她们几人在围棋方面的发展。王幼慧1968年下乡去了吉林、李香满去了陕西、郁力娜去了云南、邢辂去了内蒙。邢辂的命运最惨,她的父母都是全总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且有相当造诣。邢辂各方面素养都很不错,并且容貌出众。先是其父文革初期被迫害自杀,其母又被遣送到干校,其兄到云南,一家骨肉天各一方。她在实在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插队后的第三年在北京家中喝敌敌畏自杀,死时年仅十八岁。
  王幼慧在26年后,还以当年的围棋功底参加了1992年北京市第七届职工运动会的围棋比赛,并取得了第六名的好成绩,在她前面有前北京棋队的两位职业棋手。26年没摸棋子,还能有此上佳表现,足见当年的基本功还是满不错的。
作者: 博浪无槌    时间: 2009-9-8 15:59
原帖由 aob 于 2009-9-7 20:40 发表
……邢辂的命运最惨,她的父母都是全总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且有相当造诣。邢辂各方面素养都很不错,并且容貌出众。先是其父文革初期被迫害自杀,其母又被遣送到干校,其兄到云南,一家骨肉天各一方。她在实在看不到前景的情况下,插队后的第三年在北京家中喝敌敌畏自杀,死时年仅十八岁。 ...


红颜薄命啊~
作者: aob    时间: 2009-9-9 08:56
有关北京棋艺研究社补充介绍

棋社地址确认后,但经费和领导从属问题尚未能解决。又多亏了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在有关报告上批了“责成文化部拨款七千元筹建棋社”,才算解决了全部难题。终于,1952年4月成立了由文化部门领导的新中国第一个开展棋艺活动的社会团体――北京棋艺研究社,并由李济深先生出任第一任社长。
    北京棋艺研究社成立后,很快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对北京棋艺事业更是一个很大推动。1953年后又成立了社务委员会,领导日常工作。现将第一届社务委员会名单抄录于后,由此可见当时组织的大概轮廓和工作范畴了。
    主任委员:黄绍纮
    副主任委员:罗任一
    委员:黄绍纮、过惕生、过旭初、齐曾巨、李一飞、周士观、王又庸、郑卓人、金亚贤、李乙尊、雷葆申、陈连舫、罗任一、赵秉义、俞敏、巨赞、孟昭威、蔡超尘、杨树寿、姚凌九、崔云趾。
    业务组组长:王又庸
    指导员:过惕生、金亚贤、崔云趾、雷葆申、张德魁。
    秘书组组长:雷葆申。
    以上这些人,只有少数人是在棋社开支的,其余都是业余参加的。这样的领导方式持续到1956年因为棋类工作划归体委领导,市体委才开始派人接管此项工作。

聂卫平回忆

北京棋社成立于1952年,占了一层的5间房,其中两间是对外营业,实行会员制,大致每人每月交1元钱,随便下,茶水小吃则单算。棋社安排教员,给初级者讲解,有问有答,乐在棋中。对一些有希望的小孩,棋社则免费培养,分文不取。棋社延长了老一辈的棋手的围棋之路,同时培养了像与我同辈的,常振明、谭炎午、吴玉林、程晓流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还有几位专做业余普及方面,也卓有成效,像翟燕生、韩念文,刘月茹等。

   起初我的师父“小过老”和师娘就住在门房,非常小的一间屋子,过去给佣人住的,大概放一张单人床,撑死加个写字台。我爸爸送我去棋社学棋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和“小过老”一商量,全都搬到我家里住。我家当时住南池子,家中30来米的房子有4间,我爸爸腾出了一间给了“小过老”住。我当然很高兴,放了学,经常去“小过老”那屋。不过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像卫生间,洗澡什么的。小过老在我家大概住了两年。当时的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刘仁是我家的常客,他了解情况之后,经多方努力,在光明楼给了“小过老”一个一居室,“小过老”到50来岁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如今,这座院子早已挤满了住户,由于临近后海,这个地方属于文物保护地段,因此这个大院现在还在,今后可能还会存在下去。能占这个地方很波折,当时属于“敌伪财产”,是被封存的,有空再说,张家老宅启封的前前后后。
作者: aob    时间: 2009-9-9 13:00
梅兰芳与吴清源

吴清源回忆

昭和三十一年(1956)年,作为日中文化交流项目之一的中国京剧代表团应朝日新闻社的邀请来到日本访问。京剧是中国传统戏剧,比日本歌舞伎的历史更为悠久,深受民众的喜爱。这个京剧访问团团长是著名演员梅兰芳先生,副团长则是现任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先生。

   在我童年的时候,梅兰芳已是一位家喻户晓、深受欢迎的年轻名演员了。像我一般大小的孩子都非常崇拜他。早在战前,大仓喜七郎男爵就邀请过梅兰芳京剧团访问日本,这回则是他第三次访日。

   我在第一章提到的李律阁、李择一两位姨父是李氏家族中最有钱势的大富翁。我小时候,李择一曾写过一个剧本,由梅兰芳先生主演。从此,李择一全家都成为梅先生的捧场者,互相保持着密切往来。后经李择一的介绍,我也结识了这位仰慕已久的舞台明星,并承蒙他的看重,誉我为“围棋天才少年”。

   梅兰芳到达日本后,我很想见到他,便专程赶到他下榻的宾馆看望他。记得多贺谷先生也同行作陪。尽管我们阔别三十年,但一见面就热烈地谈论起来。梅先生很关心地问到:“如何才能使中国的围棋振兴起来?”我回答:“要振兴中国的围棋,首先要发现天才少年,送他们到目前的围棋先进国——日本深造。这是一条捷径。”

   临别时,我把自己的围棋全集赠送给了梅先生,他也送我一套《梅兰芳剧本选集》及《舞台生活四十年》。我还得到了访日演出《霸王别姬》的请帖,与妻子共同欣赏了京剧艺术。梅先生的表演技艺精湛绝伦,从他的唱工、扮相及做派不仅看不出他已年届花甲,相反地,他那纯熟的演技中蕴涵着无限的魅力,连我这个门外汉也被深深吸引住了。这使我再次领会了“艺深无止境,功到自然成”的道理。我也暗下决心,要在棋盘面前再接再厉,精益求精。

   京剧团回国几个月后,梅先生写来一封信。说他回国后立刻拜托朋友顾水如先生,物色到两个围棋天才少年。想送他们到日本来深造,问我能否收留二人做徒弟。这两个少年便是陈祖德和陈锡明。我回信答复说,我本来很愿意收下二人,但小田原离日本棋院较远,加上老母多病,我家实在难以寄宿。还须找个更合适的人家。谁知后来长崎发生了“国旗事件”,中日再次断交,此事也就搁浅了。直到六年以后,陈祖德与陈锡明,还有另外三名棋手作为战后第一个中日友好围棋访日团成员,才终于来到了日本,他们与日本的年轻职业棋士进行了多场比赛,其中唯有,17岁的陈祖德以四胜三负的比分领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他说,出发前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周总理嘱咐他“到了日本,别忘了拜访吴清源先生”。后来他果然来我家里做客。我深有感触地想到,倘若没有国境之分,这个少年便可自由出入日本棋院与我家,那该有多好啊!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9 13:08 编辑 ]
作者: 阿扬    时间: 2009-9-9 13:04
这个注定会成为名帖!
作者: 月落听风    时间: 2009-9-9 13:28
好贴!这个要顶,希望继续坚持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0 08:03
50年代上海围棋比赛

1951年间,上海地方名手举行春季及秋季围棋比赛,参加者有刘棣怀、
  过惕生、胡沛泉、王志贤及由北京迁到上海的名手王幼宸。比赛采用升降
  制,目的是为了产生中国的段位棋手。其中刘棣怀1942年间曾被日本棋手
  认可为四段,又是当时常下对子棋的一线高手,因此以刘为“标准”四段,
  用以衡量其他棋手达到的水平,王幼宸、过惕生则暂定为三段。至1951年
  9 月,王幼宸因在春、秋两次比赛中均获得第一名,晋升为四段棋手。在
  当时国内仅有几名四段棋手的情况下,王的升段,被视为棋界的大事,《
  围棋纪录》对此当然要加以宣传。这样,王幼宸就成为和顾水如、刘棣怀
  同等级的棋手了。


1955年2 月,上海市文史馆举办“上海市棋友谊赛”,这是建国初期
  第一次由市级单位主办的重要角逐,顾水如、刘棣怀、魏海鸿、王幼宸、
  汪振雄、董文渊、曹钧石、林勉、王志贤、陈修贤等南方棋界精英全部登
  场献技。比赛前后历时两个月,结果魏海鸿、刘棣怀分别获得冠亚军。顾
  水如发挥得有失水准,仅得第六名,这于他长期不下对子棋有一定关系。
  从此顾水如只担任上海市或全国棋赛的裁判长工作,不再参加国内任何比
  赛。
1957年 8月,上海市举行规模较大的首届全市围棋比赛,共80人参加。
  比赛分初赛、复赛、决赛三阶段进行,结果刘棣怀艺冠群雄,夺得冠军.当年
刘代表上海出席了全国围棋锦标赛。

1958年7月,上海举办首届青少年围棋赛。8月举行了第二届全市比赛,获得冠、亚军的刘棣怀、王幼宸,代表上海出席了当年的全国锦标赛,刘获得冠军,王获得亚军。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12 19:30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0 12:28
解放初期各地围棋1

西安的围棋活动,经过了近千年的衰落之后,至解放前后时已不堪回首。当时会下围棋的人屈指可数,其中胡沛权先生值得一提。他15岁学棋即有小成,后在西安罕有对手,解放后刘棣怀等棋界名流来西安,多次与他对阵,对之评价甚高。五十年代,西安市成立了围棋协会,开始进行围棋的普及活动。1957年,西安成为全国棋类锦标赛围棋赛的一个赛区,首次承办了全国性围棋赛。此后,陕西虽多次组队参加全国性围棋赛,但由于水平低,均是榜上无名。六十年代初,西安的围棋爱好者在市体育场搞了个“围棋之家”,有了第一个围棋活动场所。1964年,市体委投资在革命公园修建了“棋艺之家”,吸引了一大批围棋爱好者。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围棋成了封、资、修的东西,“棋艺之家”也被查封。面对这种情况,这些围棋爱好者不甘寂寞,但又不能公开对抗,就在市43中历史教师王成初的带领下,在市43中校园里偷偷搞了个“棋艺园地”,带出了一批爱好围棋的中学生,其中赵子儒、洪兰生、周思景等后来都成为西安市普及围棋的中坚力量。



尽管武汉自古即有“九省通衢”之称,水陆交通十分发达,商贾云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的围棋在此地却弈风并不盛。魏海鸿是解放前湖北最有名的棋手,可是由于在内地围棋环境太差,不得不经常往返于汉口、上海之间进行交流,曾先后战胜小杉丁四段、上田一朗四段等多名访华的日本棋手,并受二子击败日本大名鼎鼎的木谷实六段,与顾水如、刘棣怀、陈藻藩并称为建国前上海“棋界四家”。新中国成立后,魏海鸿迁往上海,武汉的棋坛更现冷落。刘炳文曾雄霸江城棋坛多年,五、六十年代多次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比赛,1961年的全国赛上先后击败过刘棣怀、过惕生等名将。1964年被国家体委授予三段。其后,随着年事渐高,刘炳文把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培养青少年棋手之上,目前活跃于武汉棋坛的专业棋手和业余高手,绝大部分都曾得到过刘老的指点,其严谨朴实的教学作风、不计报酬、不辞劳苦、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在解放初期,棋迷们下棋往往没有固定的场所。当时,棋手们经济上大都较为拮据,许多人不得不靠下彩棋来维持生计,而被视为一种赌博形式的彩棋,是被公安部门所明令禁止的。因此,想下棋的棋手就只好在几家茶馆之间打起了“游击”,象汉口的洞天居茶楼等处,不时就可见到棋迷们的身影。不过,在当时围棋无论是在社会影响还是在群众基础上,都是远远无法和象棋匹敌的,因而在茶馆之中活跃的绝大多数还是下象棋的,围棋只不过偶尔露峥嵘而已。从1957年的首届全国围棋锦标赛开始,围棋终于有了自己的全国性比赛,其作为体育项目的身份也名正言顺起来,棋手们的活动也逐渐从“地下”转向正规化。但当时还不存在专业棋手这么一说,就拿武汉的围棋项目来看吧,除邵福棠外当时的棋手平时一般都从事着与下棋完全无关的职业,只有到大赛来临时,才聚在一起选拔集训一下,临时组建成一支队伍,比赛之后棋队又立马解散。由于看到当时棋手年龄普遍偏大,且存在着后继乏人的趋势,棋界人才均感到培养青少年棋手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于是,在传统的家教式培训方式基础上,培训班这样一种规模较大的集中启蒙、培训方式亦随之诞生。
1960年,邵福棠、刘炳文在李义庭的主持下,在武汉体育馆办起了第一个围棋短训班。在武昌有一所第15中学,该校的李益谦老师酷爱围棋,在他的力邀之下,刘炳文于1964年在15中又办了一个培训班,从这里后来走出了刘乾利、王新洲、李文伟等一批在武汉专业、业余棋坛叱咤一时的棋手。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2 11:18
解放初期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围棋书籍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12 16:34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2 17:25
解放初期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围棋书籍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12 18:13 编辑 ]
作者: dzhno1    时间: 2009-9-12 18:18
强帖应该置顶啊。
作者: 爱茶    时间: 2009-9-12 18:29
嗯嗯,顶顶~~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2 18:29
不用置顶,只是庆祝一下建国60周年。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2 19:54
解放初期各地围棋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体委将围棋列入体育竞赛项目,并制定围棋竞赛规则。当时,在福建省党政领导人叶飞、方毅倡导下,推动了围棋活动的开展,1957年初,福州棋艺研究社成立(地点在道山路),推动围棋运动健康发展。同年,全省首届棋类锦标赛在福州市举行,鼓楼区棋手章慎初获冠军,方贤治获第三名。1959年,在第四届省运会上章再度夺冠。之后,章慎初以耄耋之年夺得福建省“劲松杯”围棋友谊赛冠军。章慎初,浙江绍兴人,30年代在北京“海来轩”学艺,曾得顾水如、汪云峰等高手指点。40年代后定居福建。1958年12月,章慎初、罗建文参加省体训班围棋集训队。1959年9月,罗建文代表省围棋队参加第1届全运会比赛。全运会后,罗建文入北京棋艺研究社学习,得到过惕生、金亚贤、崔云趾高手的指导。


  60年代初,上海棋手赵之云调入福州市体委任业余教练。他在榕期间,经常出入福州棋社,悉心指导青少年棋手。

1961年3月,罗建文和新入队的黄良玉同入国家围棋集训队。1962年11月,全国棋类锦标赛在合肥举行,黄良玉定三段(罗因病参赛至半,故未定段)。1963年11月,福建省棋类协会在三明成立。1964年4月,全国棋类锦标赛在杭州举行,罗建文获围棋第6名。1965年,建西县举办了两届共有30多人参加的围棋教练员训练班,邀请福州罗郁增、吴牛夫前往授课。同时,县体委在一所中学、两所小学里举办围棋班。同年,县少年运动会上设围棋项目比赛。1966年4月在郑州举行的全国棋类锦标赛上,罗建文、黄良玉分获围棋个人第3、5名。同年11月,罗建文在北京执白胜访华的日本围棋代表团八段棋手宫本义久。



吉林围棋发展史大约只能从日军占领时期开始,那时围棋在市面上出现主要是供日本人进出的围棋会馆。众所周知,围棋源于中国文化,日本是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民族,他们接受与传播围棋的过程中在吉林同样留下了遗迹,至今在民间不难收集到日本的棋子、棋盘足以见证。要说这里的人们从事围棋,主要还是在新中国的五十年里。解放后,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与城市建设,大批的文化人涌集这里,围棋亦被当作他们的行囊之物带到这里,工余之后的文化消遣之中也就有了围棋的身影.五十年代中以在解放前后就享有盛誉的贺永年与吉林工业大学教授张俊民、吉林大学教授孙以丰、长春客车厂工程师王怀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工程师谭阳等人为主,活动主要在长春、吉林两地.

[ 本帖最后由 aob 于 2009-9-27 09:34 编辑 ]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3 10:18
1960年《体育报》发表了“提倡下棋”社论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3 15:29
上海棋社和围棋月刊

 上海棋社  1960年10月成立,社内设有办公室、研究室、编辑室、普及指导室。上海棋社成立后,培养棋艺骨干,训练优秀棋手,指导市内各区开展棋艺活动,编辑围棋月刊,推动和促进了上海市棋艺活动的发展。1975年改为“上海市棋社”。


陈老回忆
就是在10月上旬,我国棋界发生了一件大事,
即上海棋社宣告成立。上海棋社是上海市体委领导下的一个独立机构,组
织省市间的交流,筹备国内外的比赛,指导群众性的棋类活动,其性质和
日本棋院类似。在上海棋社中不但设有围棋、象棋和国际象棋的高水平棋
手从事研究提高的场所,还有一个编辑室,即《围棋》月刊编辑社。这本
杂志是我国唯一的围棋刊物,因此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此外,棋社中
收集了很多资料,从全国来看,无疑是收藏古今中外围棋书籍最多最全之
处,其中尤以中国古谱更为齐全和名贵。后来不少日本朋友参观了这些藏
书都表示惊叹。

    上海棋社的成立离不开当时担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宋季文同志。他早在
革命年代就是陈毅同志的战友和棋友,和陈老总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是一
位很有魄力的、事业心很强的干部,而且还是一个颇有水平、落子不俗的
棋手。1959年我在体育宫集训时他兼任上海市的体委主任,深得体育界人
士的赞扬。然而得益最多的项目应当说是围棋了。宋季文同志经常找棋手
们谈话、下棋,那时我才15岁。不知道有多少次,他把我找去,象长辈和
老师一样地关心我。15岁的我和副市长的他,逐渐产生了一种友情,这种
友情建筑在他对我的爱护和期望以及我对他的尊重和信任之上。直至“文
化大革命”中最困难的时刻,这种友情也未动摇过。

    宋季文同志在发展围棋事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做的头一件大
事是筹备《围棋》月刊这本杂志。在纸张紧张的情况下,他那雷厉风行的
工作作风使这本刊物很快就问世了。虽然是那么小小的薄薄的一本刊物,
然而它不但是我国解放后,甚至是我国数千年围棋史上第一本刊物。这本
月刊问世后得到了陈毅同志的关心,他每期都详细阅读,并经常提出宝贵
意见,几次为这本刊物题词。

    宋季文同志深知培养接班人的重要,于是少年围棋训练班成立了。我
的老师顾水如等名家也就成为培育幼苗的园丁。在筹建棋社这件大事上,
宋季文同志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他给棋社找了座很美的花园洋房,这所房
子坐落在徐汇区的衡山路和吴兴路的路口,环境之幽静在上海可谓头等。
这所房子共三层,在底层的客厅中透过一面很大的玻璃可以欣赏花园中柔
软的草坪以及环抱这草坪的苍劲的松柏。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下出的棋自
然也会更漂亮。无怪乎一些日本棋手来到上海会情不自禁地说:“比我们
日本棋院还要好呢!”(当时的日本棋院是一座日本式的老式房屋,并非
后来的八层大厦。)

    《围棋》月刊的主编由财经学院的院长姚耐同志担任。姚耐同志以前
也是新四军的干部,他的棋艺在新四军中真可谓所向披靡,因此陈毅司令
经常找他对弈。他对陈老总的感情也就不一般了。当有人建议请他担任《
围棋》月刊的主编时,他欣然接受。

    《围棋》月刊设了一个编委会,我的老师顾水如、刘棣怀等均为其中
成员。他们是这本刊物的业务骨干。不知怎的,把我这个小辈也挂上了一
个名。我一直很不好意思,我一无资历、二欠工作能力呵!我总感到不做
工作空挂名是不合适的。“文化大革命”后《围棋》月刊恢复时,又要让
我在编委会挂名了,虽然比起少年时代来现在我多少能做一点工作了,但
究竟还是挂名,因此我谢绝了。

    上海棋社和体育宫一样,也是个人材辈出的场所。但从围棋来说,除
我和吴淞笙在其中得到过锻炼和深造外,还有比我年轻的如华以刚、邱鑫
和曹志林以及比他们更年轻的一些棋手都在其中受过熏陶、获得教益。我
可以肯定地说,不仅仅是我,很多上海棋手只要想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就
必然会联想到上海棋社。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3 19:45
围棋月刊1960年第10期庆祝上海棋社成立一篇文章
作者: aob    时间: 2009-9-14 19:22
围棋月刊创刊1960




欢迎光临 飞扬围棋 (http://bbs.flygo.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