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标题:
上清华还是入段
[打印本页]
作者:
孟加拉
时间:
2005-1-16 02:14
标题:
上清华还是入段
2004年“玉溪杯”全国围棋段位赛定段组比赛24日全部结束,男子组前18名和女子组前两名幸运地跨过龙门,跻身职业棋手殿堂。尽管中国围棋因为世界大赛成绩不如人意而饱受非议,但是民间的围棋热情始终不减,参加定段赛的人数几乎每年都在增长,刚刚结束的定段赛参赛人数更达到创纪录的400多。对此,社会学家陆建华博士认为,中日围棋擂台赛带动全民围棋热靠的是民族精神,现在围棋受到社会上众多家长的青睐反映出来的是一种择业取向。选择围棋,拿到职业段位,意味着提前在择业大战中找到一门高尚且有优厚回报的职业。
今年刚取得初段的刘云龙的家长说,现在职业棋手很多都属于俱乐部,职业三段以上的生活都比较好。刘云龙家在黑龙江齐齐哈尔,1992年出生,其父为正团级,月收入2000元左右。刘云龙5岁学棋,参加了5次段位赛,每月至少花费1500元,每年最少3万,还不包括参加比赛的费用。虽然刘云龙的母亲月收入高一些,有3000元左右,但这个花费无疑属于一笔很大的投资。今年第一个入段的檀啸,生于1993年,也是5岁学棋,参加了4次段位赛,从2001年开始母亲一直在北京“陪读”,算上租房和一应开销,每年花费5万左右。
中国围棋自1982年实行段位制以来,段位成为职业棋士的“职称”,资深棋士凭借着“工龄”和以往的相关战绩,在1982年都得到了相应的“职称”。能摘取国内外冠军桂冠的固然名利双收,对于定了高段位“职称”的一些棋手们来说,有了金字招牌,无论做棋手还是搞行政或者当教练生活大致都能达到白领的水准。再不济,跻身业余棋界也能混个衣食无忧。这也正是家长愿意花钱投资在小孩身上的一个重要原因。
来自大庆的杨啸天今年没能入段,生于1990年,曾得过黑龙江少儿赛儿童组冠军、全国“育苗杯”第四,参加了5次段位赛。杨啸天的父亲杨世彬是一家企业的副总经理,他对参加定段赛的未来看得很清楚,“打上职业段位和考上清华差不多,甚至某种程度上说比考上清华还要难,每年全国才20个名额。成为职业棋手后,靠实力竞争,像日、韩棋手下不好棋就没饭吃。如果围棋职业化程度够了的话,棋手的生存根本不成问题。”
定段棋手秦悦欣的母亲则喜欢下棋工作幽静,靠的是个人努力,生活相对平静。她认为这比较适合自己的孩子。
据了解,大部分落选少年明天仍将再接再厉,继续为“职业”而战。一位孩子家长说:“能打上(职业段位)的话,以后就看孩子自己的努力了,文化课尽力而为,即使打上后不干职业的去干别的,也可以培养孩子的信心:干一件事干成了。”这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思路。的确,孩子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学棋,即使考不上职业段位也不会没有收获,作为围棋业余高手,以后也会有一定的用武之地。
作者:
梦幻彩虹
时间:
2005-1-17 08:26
最好是入了段后再上清华.
作者:
too1999
时间:
2005-1-17 09:12
教育程度与棋的境界是否有关系?
作者:
歪歪鱼
时间:
2005-1-17 11:52
我还是觉得先读书哈
作者:
survivor
时间:
2005-1-17 18:03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者:
阿扬
时间:
2005-1-17 21:31
职业棋手的道路太狭窄,还是上大学好。围棋作为业余爱好很好,作为职业太累。
作者:
gm
时间:
2005-1-18 08:51
<15 岁, 入段; >15 岁, 上大学. 清华嘛, 能上更好. 好棋手不一定是好学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8 8:52:46编辑过]
作者:
蓝脸兔75
时间:
2005-1-18 10:46
俺的观点是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但不作为职业取向,上学还是很重要的,出路比较广。
作者:
xixi011
时间:
2005-1-18 16:22
我认为学棋的目的是得到锻炼,开拓思维。
作者:
雪茄
时间:
2005-1-19 00:24
问题提得太极端,根本是两码事,不入段就一定能上清华北大?!~
真正的职业棋手不应该职业选择这样的问题上犹豫,如果有犹豫,那就不如读大学。
作者:
zpat
时间:
2005-1-19 00:28
同意楼上!
作者:
大松鼠
时间:
2005-1-19 04:03
还是读书第一吧,做棋手的道路太窄了!
作者:
johny
时间:
2005-1-19 12:55
对棋有真正热情和理想的孩子是不会有这样的犹豫的.
象吴清源少年时代那样, 父亲死了, 家里衣食无着, 但他仍旧执着于围棋. 最终闯出一条路.
真正有决心, 有毅力的人干哪行都能出人投地, 上不上学无所谓. 咱中国不是有句古话: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作者:
yyber
时间:
2005-1-20 09:11
同意.
\
真正的职业棋手不应该职业选择这样的问题上犹豫,如果有犹豫,那就不如读大学。
作者:
jxjdz
时间:
2005-1-20 09:39
标题和内容不符。
文中只说入段之难与考清华一般。
回标题:先入段,然后再去上清华。
回文章:干什么都不易。有一个菜叫醉虾,我和几个朋友都试着做了N次,做不好。
作者:
99072930
时间:
2005-1-20 10:05
还是先读书把
作者:
wq520
时间:
2005-1-21 20:29
这两个选择哪个都不易啊!
作者:
wq520
时间:
2005-1-21 20:30
这两个选择哪个都不易啊!
作者:
granite
时间:
2005-1-23 16:25
100%同意阿杨说的!不是拍马屁哦。
对99%的人来说,围棋不是一种职业,只适合做为一种修养。把小孩往职业上引导是大错特错的,有些家长太急功近利了,以为当了职业棋手,孩子就能多挣点钱,生活舒服一点,就成功了,其实这是非常短视的想法。退一步讲,即使干了职业,损失也是巨大的-浪费了学习知识的大好时光,这损失不是钱可以衡量的!看着那些个“成功”的职业棋手,而文凭却只有高中,我就为他们难受!这是竞争造成的畸形。请大家仔细想想,这社会能容纳这么多文盲或准文盲式的职业棋手吗?如果将来他们退役了,怎么办?凭什么去和别人竞争?
应该谴责的是舆论不断鼓吹的围棋产业化,说句不好听的,这个行当没法产业化。听说过产业化画家和音乐家的吗?这是同样的道理。让小孩从小受点文化熏陶,学点顽强的竞争,百分之百对成长有利,但是向职业发展就过了,至少对99%的小孩都是这样。
谈点肺腑之言,不要觉得难听,过个十年,等围棋产业化这股风过去了,再想想我说的,你一定会同意。
作者:
孟加拉
时间:
2005-1-26 18:10
大家说的对
作者:
cpu4pi
时间:
2005-2-15 06:14
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em02]
作者:
Yale
时间:
2005-2-15 14:55
应该看孩子的兴趣在哪儿
作者:
smarbear
时间:
2005-2-15 20:15
<
>国人常说,成功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P><
>对个人成长而言,遗传天赋、个人修养与社会机遇也是三大要素。</P><
>如果以围棋中的中盘大胜负和官子小胜负比喻人生的成功大小:</P><
>入段与入清华之讨论,实在是以少年之时定终身之事,有点像围棋序盘阶段杀大龙。如果认准可杀,早早定型以取中盘胜之道,并非不可取。只恐时机不对、功力不足、变数太多,悔成俗手。</P><
>名校学子,虽然有自豪之气,但入学也不过是序盘比较本格而已。将来在管理、科技、商贸、艺术、军事等诸方面均可有发展的选择余地,人生之成功与否取决于中盘至收官。</P><
>方向性结论:吴清源大师曰,棋向宽处行。</P><
>其实,不论是否能够上名校,也不必说能否入段,只要抓紧时间与机遇,尽力努力就好!</P><
>苦海虽无边,</P><
>方舟即是岸;</P><
>胸怀鸿鹄志,</P><P>处处极乐天。</P>
欢迎光临 飞扬围棋 (http://bbs.flygo.net/bbs/)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