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棋对子局的黑先、白先问题,我在“晚清大国手陈子仙资料与考证”一文中的第七部分中有过一些讨论,现将相关章节转贴如下:
七·三、黑國手
中國古代有所謂“白國手”與“黑國手”之說。趙之雲先生所著《圍棋詞典》上列此條目: 白國手:國手中棋力較強者。與一般國手對局,執白後走尚能抗衡,故名。 黑國手:國手中棋力較弱者。因與國手對局,執黑(卽被讓先)尚可抗衡,執白則抵擋不住,故名。
《晴川會奕偶存》上的二局棋譜都是徐耀文執黑先行,顯然是根據原始記錄刻印的。在後來出版的常仲卿《子仙百局》及王存善《寄青霞館弈選》中,皆改爲徐耀文執白先行,並無旁注說明是讓先。互先的“先”與讓先的“先”代表完全不同的交手棋份,不能相提並論。
執白棋者爲上手,大概是千百年來形成的慣例。先行者稍佔優勢,也是古人早已總結出來的經驗。棋力相同者下對子棋,如果規定執白先行並無問題,只要下兩局棋,雙方一先一後,就平衡了。但讓先棋上手執白,當然就不能先走了。
按理說,若如實記譜刊印,我們應該看到很多黑棋先走的古代棋譜。然而,在後人彙輯的對子譜中,我們所見到的一律是白棋先行。始作俑者可能是明代蘇之軾(字具瞻,一作亦瞻)。他在《奕藪》凡例第一條寫道:“諸譜先着黑白互見,每勢要查着則誰先,未免勞神檢點。今更一例白先,凡黑先者,一切換去。亦一捷徑法門也。”(康熙)《休寧縣志》紀云:“蘇亦瞻,在城人。年十六卽善奕,稱國手。著《奕藪》六冊行世,推古今第一。後來棋譜,皆從此脫胎。”《奕藪》刻本頗精,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也許是對子譜一律改爲白先。只是這樣一來,不知有多少明清棋譜從讓先混爲互先了。
《晴川會奕偶存》上的棋譜爲“黑國手”的存在提供了實例,同時也證實了古譜刊印中的“混淆黑白”問題。中國古棋在清代中期達到頂峰,但棋譜中完整記錄對局日期、地點、交手棋份及勝負者難得一見,無疑給圍棋史研究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
再多说几句,中国古棋的对子棋包括三个档次的“棋份”:分先;半先;让先,正好与日本古棋对子棋的分先(互先);先先先(先相先),让先三个档次一致。 日本古谱记录完整,棋份记录的很清楚,一望即知哪个是上手。中国古谱没有棋份的记录,棋谱上姓名排在前者先走。如果棋谱上白棋先走,可以认为是两人是分先对局,如果黑棋先走,可以认为是让先。但如何区别半先呢?无论记黑记白都有问题。再加上苏之轼将对子谱一律改为白先,后人加以仿效,更是搞出一笔糊涂账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