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03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吾师吾友陈健(作者:刘柏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8 1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p>

        对于喜欢阅读围棋书报的朋友来说,陈健的名字恐怕是不会陌生的。《棋杰林海峰对局精选》、《围棋古谱妙手选》、《围棋古谱大全》,这些至今为棋友津津乐道的围棋书籍,都是陈健与赵之云等人合作的心血结晶。此外,陈先生自己还独立完成过少儿读物《心智的角逐·棋牌乐》,并在《体育导报》、《围棋报》等报刊以“安湖”笔名发表过若干关于古代围棋故事的系列文章以及大量原创和翻译的棋战评论。

多年以前,陈健先生在围棋报《长棋之友》版面开设的专栏“快餐店”深受读者喜爱。近几年,由于健康原因,陈健的名字在报刊上已难寻。更不幸的是,2003年8月5日,因病治疗无效,陈健以57岁的英年与世长辞,令人扼腕。
  陈健先生于我而言,在棋盘上是老师,棋盘外是朋友。在我俩长达31年的交往中,无论是枰内枰外,我从他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东西,受用终生。2005年1月11日上午,我随同何女士(先生遗孀)、史良昭先生(先生高中老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终审编辑)、许宛云女士(国家围棋裁判、上海徐汇区围棋教练)一起前去拜谒先生墓地。
  先生墓地坐落于上海金山松隐山庄内,墓区并不大,有山有水,四周松柏翠绿,绿荫环抱。百米处,有一座雄伟的松隐塔正与先生墓地遥遥相望、相伴。墓区的环境显得十分古雅而宁静,这与先生生前爱好极为相符。墓地设计很别致:一块普通的长方形石头,被凿成一本横开着书页的书,横卧在墓地上。书的右页上刻着:“陈健之墓”几个黑色字样。左页上刻着一副围棋盘,盘上用水泥粘着几个黑白围棋子,图形是一个围棋定式。这种朴素、简明而又不同凡响的设计风格,正与先生生前的处世为人风格颇为相符。难怪许宛云女士直言道:“这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墓碑吧!”我站在先生的墓前,默默地哀思良久,许多往事从心底浮起。
二认识先生是在1972年初,我刚从崇明农场调回上海,分在与他同一单位不久。那时,我刚学会下围棋,兴趣很浓。一进厂便找人打听谁会下围棋,但一连几天都杳无音讯。那个年代不像现在把围棋当作一项高雅的文体活动,甚至有人把围棋当作是封建遗老遗少的玩意儿。因此,即使有人会下围棋,也决不会自我宣传。一周后,终于有人告诉我,在大炉间工作的陈健在看一本棋书,或许他会下。一听到这消息,我高兴极了,立刻去大炉间找他。那天刚巧他当班,见他正在用煤锨锨起堆在地上的煤,用力地一锨一锨把煤往炉门里送,衣服上沾满了煤尘。可当他一转身,我便突然一震:眼前是一个身材修长、皮肤白皙,眼睛略小、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人。
  当时我们谈话的内容现在大多忘了,只记得他说话的语调柔和悦耳,态度诚恳有礼,是一个彬彬有礼的书生形象。(后来才知道先生出身书香门第,受父母熏陶从小读了不少古诗词。)询问之下,才知先生比我大一岁,但看上去却年轻得多。
  过了几天,我俩在我家里进行了第一次手谈。那天先生带了一瓶竹叶青,两人边饮边弈。由于我对围棋的知识在当时连皮毛都算不上,哪里是先生的对手,结果连下四盘,都是以我大败告终,这才使我体会到围棋的高深莫测,奥妙无穷,对围棋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从此之后,先生与我下棋,便从让九子开始。1976年6月,大约是先生让我四子时,因我家与单位距离遥远,上下班不方便,便调离了本单位,不与先生在同一单位上班了。
    回顾与先生在一起手谈的四年,无论是枰内枰外,我都受益良多。先生不急于教我定式、布局,而只教一些基本死活题的杀法、活法,及一些基本的手筋技巧。棋外,我还从先生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在那个四人帮横行的时代,他的价值观念就与众不同,比如,对于一些所谓的“政治学习”、“政治运动”,他便戏称之为“无目”(即没有价值)。故他除了完成必须的超负荷工作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放在阅读文学作品以及围棋上。他还极看重与棋友之间的交往情谊.

有一事值得一提,1976年他结婚,把喜糖专程送到我家。当时我家聚集了十几位棋友,成了“江东棋室”,他把喜糖都一一分给他们。后来,有几个早期棋友已不来我家下棋,连我都忘了他们的姓名,可是他却都记得,并委托我把喜糖送到他们家里。我有一个农场朋友贺氏,家住杨浦,而先生婚后家住静安,1974年我介绍他和先生下过一盘棋,于是先生也骑车把喜糖送过去。据我所知,他们交往仅此两次。去年,我遇见贺氏,他突然问起先生近况,在得知已不幸逝世之后,自然无限神伤。
  先生为人谨慎,交友更是慎之又慎。他一生中的朋友大多是跟围棋有关的,而跟棋友们下棋是他最为高兴的事。那时来“江东棋室”的棋友日渐增多,先生也是常客之一。先生与棋友们下棋,虽然一律可让二三子,可是先生都坚持要与他们分先对局,可见先生的雅量。而且每下一盘棋后,先生都要和棋友在局部的关键处进行复盘,分析其中得失,使他们获益非浅。时间长了,棋友们个个都很尊敬他,就连我的二哥也不例外。在那段时间里,先生进门时神采飞扬的表情,对局时正襟危坐的姿势,以及落子时的轻巧优雅,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我们还经常在一起喝酒,先生不抽烟,但酒量极好,从不过量,没醉过一次。我则与先生相反,酒量不大,却很贪杯,因此常常喝醉。先生生前无数次劝我要少喝酒,“酒醉伤身”、“过量误事”之类的话,至今犹言在耳。后来听先生说,在“江东棋室”那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
四天有不测风云,1982年11月,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批大学生,先生在临近毕业时突患大病,而这病竟给先生带来了缠绕半生的痛苦,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就此搁置。
  长达21年的病痛折磨,使得直到逝世前,先生再也没有上过一天班。当时孩子还小,不满五岁,单靠妻子每月63元的工资是难以生存的。于是先生病后就自学起日文,开始翻译日文棋书出版,并写文章到报社,以换取一点微薄的稿费来维持生计。写作本身对先生而言并非难事,其环境却实在恶劣。一家三口挤在15平米的小屋内,先生为了不影响妻儿睡觉,总是先与家人一起睡,等到他们都睡着了,再悄悄起身,在昏暗的灯光下,聚精会神地写作。先生的夫人何女士告诉笔者:“现在一想起他当时的样子,我就想哭。”
  大病后的先生很少来江东棋室下棋,每年大约只来一、二次,因此众棋友都非常惦念他。但即使是大病后,先生每次来时还是风采依旧,只是人瘦了一圈。棋虽下得少,却不时地跟我们说起日本的棋战和棋事。原来先生有个朋友在日本,经常把《棋道》等日文棋刊带给先生看,而经他仔细挑选,再把精彩内容说给我们听。我至今尚能记得先生当时说过的一些话:下棋要自然流畅,不要下别扭勉强的棋。要学高川秀格那样“高山流水不争先”的风格,争棋无名局……”我至今还能背诵一段关于吴清源大师告诫弟子林海峰的“平常心”之说:“你还年轻,能遇上坂田这样的高手,胜负对你都有帮助,你不要急躁,不要患得患失,你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还有一些先生所讲述的关于吴清源大师淡泊名利的故事。这对我日后的精神生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先生这段难熬的岁月,先生给我的印象是,从不怨天尤人,就像先生对我说过的颜回的故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而先生自己也是如此,一直是坚信事在人为,过着“贫而乐”的生活。先生喜欢教人下棋,一直坚持以棋会友,从来是分文不取。80年代中期,浦东业余棋界开始流行下“赌彩棋”,有时数额之大,令人瞠目,而“江东棋室”却一直独善其身,这全赖先生榜样之功。
  承蒙何女士器重,不久前,我收到先生生前珍藏多年的一些信件和书籍。这些保存完好的信件和书籍,陡然,我心中又升起莫名的悲哀。尤其是看到十几个硬面抄上,先生用红色、黑色的笔记录着对局谱数百局之多。先生生前身无铜板、买不起围棋记录纸的窘境,以及那专心致志伏案记录的情景,一并涌上脑海,我不禁老泪横流。
  先生的这些珍贵资料,记录了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刻苦学棋的艰难历程,我将会好好保存。听说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了“围棋博物馆”,在征得何女士同意后,我愿意将这些资料捐赠出来,它可以算是民间围棋文化的一个珍贵样本。
  值得告慰先生的是,先生虽然逝世了,但许多与先生生前交往过的友人,一直都还记得他。而我在生活中能遇到先生这样的良师益友,实在是件幸运的事。我目睹先生的爱妻何女士流着泪把先生生前的文稿一一剪下,然后贴在一本先生生前舍不得用的大号围棋记录簿上,这其中透着对先生的无限眷恋,凝聚着对先生的无限深情。这是一曲人间爱情的绝唱,而我亦从中看到先生一生与围棋、与妻子相依相伴的艰辛历程。
  我是个现实的人,不相信有另一个世界的好梦,然而如今我却真的希望有另一世界,希望世界上所有的好人在那都能得到永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发表于 2007-1-18 12:55 | 只看该作者
英年早逝,令人扼腕。象先生这样,还有赵之云先生......,真的是天妒英才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18 13:06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围棋书作者这种生活状态,心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7-1-18 13:19 | 只看该作者
缅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7-1-18 13:2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好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07-1-18 22:25 | 只看该作者
《围棋古谱妙手选》,赵之云、陈健,上海古籍出版社“文化春秋丛书”。90年版,印量12000。(丛书的其它几本均与围棋无关。)<BR>不知是否常见.<BR>我有1本.内容实际是死活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19 10:14 | 只看该作者
<>不算常见,也不算罕见,比常见的罕见点,比罕见的常见点~</P>
<>内容编得不错,都是很可可读性的死活题。</P>[em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4-28 18:23 , Processed in 0.160063 second(s), 20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