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围棋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80年代中国围棋棋书漫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3-26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闲书话』 80年代中国围棋棋书漫议(转载)       

作者:芦笙 提交日期:2004-1-30 1:37:00               
  萧敢
  
  我不摸围棋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想起八十年代的围棋热潮还是兴奋不已。所以根据记忆和手边的几本棋书谈谈我所见过的一些八十年代的围棋书,虽然简陋,虽然初级,但凝聚了我们无数美好回忆。
  
  一
  我所见过的棋书里,几本六十四开的小册子给我的印象最深。六十四开,每页可以印一个全局的图或者两幅参考图,旁边配上简单解说,这种版式恰好是极为符合围棋学习特点的。
  光明日报出版社的《中盘角逐》,《围棋变招立式新解》就是这样的著作。当时正值第一届围棋擂台赛的胜利,“围棋天地”杂志抓紧时间翻译出这2本习题册,一印就已是5万册。
  蜀蓉的《围棋教室》是另一套极有特点的书,“剃刀”坂田荣男所著,共22册,都是坂田的自战解说。每盘棋的侧重点都不一样,但一本书只介绍一盘棋,不免让人乏味,我年少气盛,很少能耐心读完一盘棋。
  《下一手》。那个时代的棋友一定不会对这套书陌生。这套书是从日本棋刊“俱乐部”的副刊翻译过来的,署名“中国大学生围棋协会编译”,每册一个专题,或是死活,或是收官,或是打劫,每本都讲解20多道习题,形式多样,从来不会让人厌倦。在第一册“激战的理论”中编译者就说,争取5年内出版100册。它出得非常快,仅仅1年就出到30多册,但我不知道它最终是否出到了100册。
  前田陈尔的《实用围棋死活100题》(续),这2本是我非常喜欢的死活小册子,我长期把它们放在口袋里,有空就拿出来做一遍。这2本小书里的死活题都不难,而且前面标有作者估计的难度,但要靠棋感全部迅速准确地找出要点仍然不是很容易。讨论死活的棋书虽然多,但这2本小书无疑是最便利的。
  
  二
  蜀蓉棋艺出版社在80年代末推出的4本《围棋大全》,是中国围棋史上一件盛事,也是围棋运动开展多年的成果。这4本书都为名家所撰,翻译和装帧虽然有一些纰漏,但到底把这4本工具书推到了棋友们的书架上。
  《围棋定式大全》,石田芳夫著。石田芳夫在80年代初是显赫一时的名字,曾经在本因坊中五连霸,素有“电脑”之称。他的这本大全是当时日本棋界看家之宝“定式大词典”的简写本,分上下两册,上册是小目定式,下册是星以及目外,高目,三三等冷门布局的定式。这本书阐释详细,特别对大雪崩等复杂定式的阐释,能够帮助我这种初学者少走弯路。
  《围棋死活大全》,赵治勋著。这本书也分上下两部分,上册是应用,列举了各种角上,边上,以及实战腾挪中可能遇到的死活形状。最前面有索引,便于查找,但我想我们只有牢记各种形状的死活才敢在比赛中打入或围歼吧。下册收录了中日三本古典死活习题集,《玄玄棋经》是中国最早的讨论死活的书,另2本收入大全的《官子谱》和日本的《棋经众妙》都在不同程度上参考了《玄玄棋经》。赵治勋没有选择收入日本另一本名著《发阳论》,不知道为什么。
  《围棋布局大全》,林海峰著,译者是大家熟悉的江铸久九段。同样分上下两部分,上半是小目布局,下半是星布局。这本书颇能体现著者的风格,讨论的多半是堂堂正正的布局。韩风一起,恐怕大家早已经对日本古典布局思路不满。不过,稳重平实的布局如同武当派武功,虽然不先发制人,但只要勤奋练习,很快就能登堂入室了。
  《围棋手筋大全》,藤泽秀行著。藤泽这个酒鬼也许是我当时最喜欢的棋手了,棋风华丽,感觉出众,这背后的基本功就是手筋。在这4本工具书里,我最常翻阅的就是这本了。布局太虚,定式太繁,而死活的编排方式感觉上是机械记忆,只有这本手筋给我带来最多惊奇,这是一种美妙的感受。
  
  三
  那时候对围棋史关注很少,但有一本《日本围棋故事》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它是人民体育出版社的,薛至诚编译,内容以渡边英夫的《坐隐谈丛》为基础,从宽莲和尚巧换金枕开始,一直记叙到昭和十四年秀哉名人与木谷实的告别战结束,千年的围棋史波澜壮阔,算砂,道节,幻庵,秀策,秀甫,濑越,吴清源,木谷等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记。此外,这本书还附上了许多重要的棋局,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当时另有一本描绘中国围棋史的小书《中国围棋史话》,也是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的,内容很简略,没有棋局,但人物介绍还算完整,从王积薪,刘仲甫,到清代的梁,程,范,施四大家,以陈子仙,周小松结束。《围棋天地》上也曾长期连载配图的中国围棋史,但也并不好刊。与之相比,80年代的《围棋》上朱伟曾连载“襄阳公园棋人棋事”回忆解放前后的棋坛,从顾水如,刘棣怀,过惕生到王幼宸,陈祖德,吴淞笙,让人对最近百年的国内棋坛状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让人佩服。
  《古今围棋名局鉴赏》这本书的策划颇为成功,由棋坛前辈过惕生主编,印数超过了10万。我除了从中读到了围棋十诀,棋经十三篇等基础知识外,还知道了传说中的王积薪“镇神头”,刘仲甫大破骊山老妪等名局。
  聂卫平的《围棋八大课题》也是我极为喜欢的。前面的实战研究倒没什么,后面的回忆录颇为有趣,对年轻人有励志的功效,据说还曾拍成电视。
  陈祖德的《超越自我》也是轰动一时的著作,出版后很快就在电台里播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陈祖德当时身患癌症,这本书显得颇为悲壮,正与聂卫平的朝气勃发遥相呼应。
  
  四
  80年代编译的围棋丛书很多,有几套对我影响很大。
  《围棋实战技巧手册》,蜀蓉棋艺出版社,日本棋院编,西丁译。
  这套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漂亮。一共8册,分别是1布局;2星定式;3分先定式;4死活;5官子;6模样攻防;7骗着破骗着;8手筋。8本书分别使用8种不同的鲜艳颜色,让人过目难忘。第二个印象就是实用。选的题目都非常精要,显示了日本棋院严谨的风格,解说话很少,但很清晰,让人一看就明白。
  《吴清源全集》也是当时市面上常见的,人民体育出版社。共五册,分别是第一卷:《黑布局》,《白布局》;第二卷《定式要领》;第三卷《序盘战术和打入要点》;第四卷《中盘战术死活和收官》;第五卷《星定式和对局精选》。我当时并不喜欢这套书。我很自然地想起象棋名宿“棋坛总司令”谢侠逊的《弈理指归》也是采用类似的编排方式,而且叙述开局变化时的方法也很类似,这也许是中国古代棋书的共同习惯吧。比照起日本的棋书,当然是后者清新明快的风格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了。
  当时,华夏出版社也推出了一系列翻译的棋书,虽然没有为系列命名,但封面正中的圆形图案是它们统一的标志。这套书的整体质量非常高,细细揣摩,收获很大。我见过的大致有
  《秀行死活题杰作集》藤泽秀行著。这本书收集了藤泽秀行数十年来创作的死活题,按初中高排列,受到前田陈尔的高度称赞。
  《棋圣妙局》藤泽秀行-赵治勋。这是两位高手在1983年争夺棋圣的七番棋记录。赵治勋成功地实现了大逆转,被誉为“番棋魔鬼”。
  《序盘.中盘的必胜手筋》安倍吉辉著。又是一本讲手筋的书,全部习题选自1984年的各项实战,很实用。
  《论克敌制胜的棋风》武宫正树著。武宫正树是80年代棋友最津津乐道的棋手了,他的三连星-宇宙流-大模样极为迷人,所以他的书也被翻译得最多。我也喜欢摆武宫的棋谱,聊聊数手,就筑起可观的模样,刚到中盘,对手就不得不投子了。但武宫的战绩向来一般,远不如小林光一的棋风管用,90年代凶狠的韩风刮起,宇宙流就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武宫非常愿意指导爱好者,这本数也是这么写的,先是纠正了一些错误观点,然后引导大家分析自己的棋风,最后才介绍了自己的宇宙流。
  《加强布局之道》大竹英雄著。大竹的棋风也是学院派的,很规范,读他的棋赏心悦目。可是,当年还是太年轻,就觉得这种你拆一步我拆一步的棋不够过瘾。
  《布局心得》大竹英雄著。还是一本大竹的书,但相对浅一些。
  《名局细解》林海峰著。一共收录了4盘棋,都是林海峰在1980年左右颠峰时期的作品。
  《妙手取胜一百八十例》桥本宇太郎著。这是本讲死活的书,桥本认为,弄通这些死活题,是业余棋手向专业棋手靠近迈出的第一步。
  
  五
  我很少读古谱,而且,与象棋古谱不同,古今围棋水平差异非常大。象棋中有一本古谱叫“自出洞来无敌手”,而在围棋中,如果你抱一本《桃花泉弈谱》躲到山洞里去修炼,出来后跟人交手,结果一定很惨。
  《忘忧清乐集》李逸民著。这是南宋留下的棋谱,水平并不高。开头是全局,中间是定式,最后是死活,死活也以欣赏性为主,如“引龙出水势”,“妙算无穷式”或者循环征子,或者连续追杀,没有实用价值。我倒是对开头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颇感兴趣,可惜后来知道是伪作。
  《桃花泉弈谱》范西屏著。范西屏非常具有传奇性,网上小说“胜负手”也以他为主人公。但这本“弈谱”读起来十分乏味。范给出一些基本形状,如九五镇,三六侵分,五六飞攻,双飞燕等,然后摆出不同形状的具体变化。这样能保证写作时的逻辑严谨,但初学者很快就会对那么多复杂变化失去信心。
  《当湖十局细解》范西屏,施襄夏著,陈祖德解释。总得来看,这十局棋确实十分精彩,堪称经典,但双方并非无懈可击,每盘都有一些恶手,败招。
  《问秋吟社弈评》。看这部小书非常难过,不由想到民宿王幼宸败于日本伊藤老太太后痛心疾首的样子。这部书记录了日本棋手高部道平访华与中国棋手交锋的数十局棋谱,包括名手汪云峰等,所有棋局都是让二,三子,互有胜负。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面还收录了段芝泉(祺瑞)的几盘棋,可供史学家参考。
  《官子谱》,过百龄所著,共34道死活题,多已经被其他死活题棋书收录。过氏还著有《三子谱》和《四子谱》,都很常见。
  《玄玄棋经新解》王汝南著。玄玄棋经不少题目很难,原著有错误。王汝南作了全面的定校,用现代围棋术语重新表述,阅读很方便。
  
  六
  我已经忘记自己是读哪本书入门的了。
  《学围棋》,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棋院编;《怎样学会下围棋》,陕西人民教育场比赛;《围棋入门要诀》,天津人民出版社;《围棋中盘基础》,蜀蓉棋艺出版社,邱百瑞著;《围棋基本技术》,杉内雅男著,人民体育出版社。这些书我肯定都读过。但要我推荐一本入门著作的话,我一定毫不犹豫地推荐邱百瑞,《围棋一月通》。邱百瑞是沪上最著名的围棋启蒙教练,桃李满天下,弟子有曹大元,钱宇平,常昊等。他深知初学者的思维特点,所以对症下药,特别管用。
  
  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阅读一些提高型的教材,武宫正树九段就做了很多工作。
  《围棋初段简明教程》,蜀蓉
  《围棋棋力自测》,奥林匹克出版社
  这两本书都很通俗,论述也颇为全面,很管用。
  让子棋本不足论,但80年代倒也出了好几本论述让子棋特点的书。其中,最著名的有2本,一本是《让子棋制胜之策》,林海峰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另一本是《论让子棋的布局》,濑越宪作著。其实,让两子本身实力相差就不会太悬殊。而让得超过四子,则必然要连蒙带骗,毫无道理可讲了。如果超过了九子,那就不能称之为围棋了。
  
  
  七
  翻过的棋书不少,但有特色的书真的很少。下面几本,在我看来是颇为有趣的
  《日本围棋妙手116》,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日本关西棋院拥有桥本宇太郎这样的高手,共有116位注册棋手,既有年轻的小伙,也有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每人出一道死活题,就构成了这本书。每道题上都配有作者的小照,读来兴趣盎然。
  《围棋的新手与怪招》田耕,福建人民出版社。在80年代,大家并不知道多少骗着。象棋里有“飞刀”这个术语,但围棋里好像不流行,所以作者就用了新手,怪招做题目。其实,这些怪招往往意味着对传统定式的创新,对围棋的发展意义深远。特别是在一些复杂的大型定式上,如大雪崩,村正妖刀,大斜(前变),即使是专业棋手也未必敢说弄熟了全部变化,这些怪招把我们带向更深入的定式研究中。
  《围棋骗着剖析》坂田荣男著,蜀蓉棋艺出版社。这本书的制版不是很好,内容无可挑剔,棋形都很常见,但要熟练掌握这些骗着的内涵并不容易。相比起来,也许还是《围棋实战技巧手册》中的“骗着破骗着”更容易读一些。
  《我想这样下》(上下)藤泽秀行,人民体育出版社。书中的内容,就是藤泽秀行和安倍吉辉在对局室里拆棋的实况,藤泽把自己独一无二的感觉告诉大家。棋感的好坏,在我看来是专业棋手和业余爱好者最大的差别。
  《围棋三连星制胜法》武宫正树著,蜀蓉棋艺出版社。这本书第一版就印了10万册,可见出版社对武宫的信心。事实上,这本书确实十分精彩,不仅书印得有漫画风格,武宫的棋本身也有漫画特征。大开大阖,水银泻地。武宫说,宇宙流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只要牢记,让自己的每个子都向外。我相信,宇宙流害苦了不少爱好者:)
  《我的围棋观》赵治勋,人民体育出版社。我很喜欢这本书,赵用棋谱列举了十多位著名棋手的特点,完全从他自己学棋的感受出发,告诉我们,怎么向那些遥不可及的明星汲取营养。
  《围棋死活题集锦》关山利夫,关山利一著,人民体育出版社。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本死活题书,里面包含了死活和手筋两部分。题目难度适中,适合初学者慢慢揣摩。
  
  八
  80年代,出版了无数对局选。这些对局选本身都是极为精彩的,所以,解说就显得更为关键了。
  《吴清源名局精解》,这一系列都很精彩,但显得略为有些拖沓,并不是每步棋都值得解说的。现在好了,大家都能在清风网上方便地读吴清源棋谱了。
  《现代围棋名局31例》(上下),大竹英雄著,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这2本书其实是大竹的围棋生涯的一个回顾。从第一盘棋,他被木谷实让三子开始,到和林海峰争夺新锐,再到和石田芳夫争夺名人,一直到棋圣六连霸,和加藤正夫,小林光一,赵治勋等真正的对手逐一较量。每个成功棋手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历史。
  《若干胜负师》(上下)赵治勋,人民体育出版社。与大竹类似,这2本书记录了赵治勋的成长经历。印刷很差。
  《聂卫平对局浅释》聂卫平,孔祥明著,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聂卫平和孔祥明合著,让我们想起很多的历史故事。聂卫平在擂台赛上的表现令人瞠目结舌,这些对局确实值得骄傲。
  
  九
  纵观80年代,被翻译进来的著名棋手的书,比较出名的还有
  大竹英雄
  《围棋定式以后的下法》蜀蓉
  《围棋布局技巧》蜀蓉
  《围棋攻防的急所》北京出版社
  《攻防的急所》,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布局常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如何选择定式》,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手筋的威力》,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藤泽秀行
  《好手与恶手》,浙江大学出版社
  《使棋力变强的定式》,浙江大学出版社
  《秀行棋道》蜀蓉
  《围棋妙手问答》蜀蓉
  《围棋基本手筋》,浙江人民出版社
  《围棋俗筋剖析》,蜀蓉
  坂田荣男
  《进攻与治孤》,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围棋攻逼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奇制胜之招》,农村读物出版社
  《围棋战术问答》,人民体育出版社
  加藤正夫
  《围棋攻防技巧》,蜀蓉
  《论围棋战略》,人民体育出版社
  石田芳夫
  《手筋发现法》人民体育出版社
  《如何发现手筋》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岩本熏,《弃子的魔术》,人民体育出版社
  赵治勋《增强打入的实力》,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小林光一《谈子效分析》,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武宫正树《打入及其攻防》,人民体育出版社
  林海峰《提高星定式能力》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最后,不妨再提一下报刊杂志。整个八十年代,棋坛可以用“两刊一报”来概括。两刊是上海的《围棋》和北京的《围棋天地》,一报是“棋牌周报”。《围棋》周围聚积了上海一大批业余高手,如曹志林,谢裕国,张建东,吕国梁,李家庆等,实力非常可观。而且,这份刊物非常贴近生活,文字幽默通俗,深受大家欢迎。而《围棋天地》则来头大得多,由陈祖德,华以刚,罗建文等国家队领导掌握,16开,气魄很大。也许是因为必须面向全国读者的原因,可读性反而不及《围棋》。至于棋牌周报,毕竟版面太少,每次只能留一个版面给围棋,介绍一篇最新对局,很不过瘾。
  毫无疑问,八十年代是围棋书刊的颠峰。九十年代出版业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围棋书却不见得比80年代出得更多。八十年代那种动辄印10万册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了。然而,围棋与电视的联姻成为90年代特有的现象。电脑和网络的兴起,又把围棋热推向了新的高潮。当我们看着,想着这些曾经摸过的棋书棋谱,回忆起八十年代的围棋界,回忆起赵治勋,大竹英雄,小林光一,加藤正夫,聂卫平,马晓春,刘晓光,江铸久这一个个曾经鲜活的名字,总能感受到内心深处的一阵微微的触动。
  


  
2#
 楼主| 发表于 2004-3-26 11:14 | 只看该作者
萧敢
  
  
  
  目前中国的围棋媒体分布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方面。在对围棋比赛及现有新闻的报道上,中国围棋媒体已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尽管也有很多泡沫的成份。
  
    围棋专业报纸:斯人独憔悴
  
    也许围棋这种特有的介于竞技与文化之间的项目并不适合在报纸上生存,因为报纸主要以提供资讯为主,更适合文化快餐式的消费,而围棋,因为有着像棋谱研究这样无比丰富的内涵,和足球、篮球等等那种热热闹闹似的资讯炒作简直就是格格不入,围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孤独求索的文化。
  
    目前围棋专业报纸有《围棋报》和《围棋周报》,均为一周一期。在资讯的传播速度上,围棋专业报纸与网络、日报、综合性体育报纸无法比拟;而在报道围棋新闻及比赛的厚度上,报纸又和杂志难以抗衡。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围棋遇到的难题,目前,美国已有传媒界的专家预言,体育类报纸是“夕阳媒体”。
  
    《围棋报》创刊于中日围棋擂台赛风起云涌的时代。创办之初,如今的围棋报社长王振华一人剪裁、编辑、发行,条件之简陋难以想象。但因为是第一家,可以这么说,凡有棋迷处,必知《围棋报》。
  
    《围棋报》现设有“中国棋战”、“日本专递”、“韩国热线”、“棋友天地”、“长棋之友”等栏目,在当年那个围棋资讯缺乏的年代,《围棋报》成了棋迷们能比《围棋天地》等杂志更快地获取资讯的一大渠道,发行量也相应地升至最高;与此同时,《围棋报》对于欲表达自己对围棋一番酸甜苦辣感受的棋迷来说,门槛也较之于《围棋天地》等媒体要低不少,因而,不少棋迷的处子作都发表于《围棋报》,由此也确立了对《围棋报》的一段感情。
  
    但《围棋报》在定位、经营、人员结构等方面的弱势,也注定了它后劲不足、动力不够的前景。
  
    由于深处内地,《围棋报》一开始想做那种大而全的围棋专业报纸的想法多少失之偏颇,无异于以短击长,这一点王振华一开始也看得十分清楚,他甚至说过《围棋报》应该称作《业余围棋报》,是一份专门为业余棋手们办的围棋报纸,其实,如果照着这个思路进行下去的话,《围棋报》也许早已别有洞天。
  
    虽然知易行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如何照此思路进行确实是一件很令人困惑的事情,但不如此进行显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境况每况愈下。特别是在网络、日报、综合性体育报纸都竞相提速的现实条件下,依然坚守着一开始就做不好的几个固有栏目,与非要将南墙撞倒之举有何差别。
  
    今天的媒体,没有个性就等于没有生命。如果一打开《围棋报》,头版早已是不再新鲜、没有任何深度报道跟进的新闻,其他版块则是一些早已退居二线的棋手闭门造车般的讲评,这种办报方略不说是失误,至少操作上大有问题。也许可以用经费有限,请不起一线棋手讲评为借口,但即便如此,至少可以在此动动脑筋,稍作改进,而不是多年来一成不变。
  
    “以人为本”,这是任何企业要发展的不二法门。《围棋报》隶属于地级市总工会组织,人事上没有一点自主权,一些并不热爱围棋的工会干部也做起了编辑。一张小小的报纸,员工竟有几十人之众,先还不提因此会增加多少内耗,仅仅是正常维持也已是大不易,增加积累,加大投入又从何说起。
  
    《围棋报》已迁往武汉,这样在人员配备上争取了不少自主权,但在报纸经营大方向上不作大动作的话,最终还是积重难返。像那边春兰杯八强正在深圳进行得如火如荼,这边头版头条却是国家少年围棋队小棋手们的大幅彩照和报道,这样的安排真不知出于何种考虑。
  
    《围棋报》少儿版的出现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得力举措,少儿围棋培训教材与相关读物是目前围棋媒体中普遍忽视的效益增长点,其实就目前少儿围棋普及的广度来看,少儿围棋方面的报纸杂志市场潜力巨大,《围棋报》在这方面走到前头,所以才会出现少儿版尽管甚为简陋,但收效却意外不错的结果。
  
    《围棋周报》是前年诞生的一份围棋专业报纸。去年合作方将其改为《围棋周报·竞赛时刊》,虽然依然是围棋周报之名,但早已没有围棋周报之实。大量半裸美女照和众多花边新闻的出现,已是《围棋周报》难以承受之重。有鉴于此,今年《围棋周报》悄然回归,并推出了一些诸如《盘上盘下欢喜冤家——马晓春刘小光二三事》、《棋魂》小说连载等重头文章,让人眼睛为之一亮。
  
    但仅仅几期之后,《围棋周报》即又有技穷之嫌,原创的缺乏,转载的增多,排版的粗糙,内容的空泛,类似这些媒体大忌在周报上并不难找到。倒是两年前的诸如“俞斌专栏”、车敏洙自传连载、国手长篇采访系列等值得一看的栏目现已难得一见。现在媒介里有将报纸当作杂志来做的说法,但作为周报,《围棋周报》的权威性、系统性好像还没有得到体现。
  
    《围棋周报》隶属于中国体育报业总社,与棋界的关系不可谓不熟,这样的资源为《围棋报》所不及;现在负责《围棋周报》的部分编辑来自于已停刊的《新民围棋》,其编辑力量也不可谓不强,但如此优厚的资源、强大的编辑力量如今都未得到充分发挥,总是一件憾事。
  
    围棋专业报纸市场有多大现在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但以目前两家专业围棋报纸的销量来看,这个市场还是远远地没有开发出来。虽然,现在要拓宽一个围棋专业报纸的市场的话,花费将不知是最初市场初步形成时的投入多少倍,但有所不为的同时却也应有所为,扎实的内容、精心的策划始终是报纸生命力的核心所在,《围棋周报》在经历过两年的磨合期后,还在摸索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围棋专业杂志:浓妆淡抹总相宜
  
    围棋专业杂志目前国内仅存两本,一是《围棋天地》,二是《棋艺》。
  
    创刊已43年、出刊374期、影响了整整数代棋迷的《(新民)围棋》于今年初消失,令人痛心。援引体坛周报的评论是“《(新民)围棋》之所以沦落到这一步,未能与时俱进难辞其咎,尽管有着40多年的金字招牌和为数众多的忠实读者,但直到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无论是开本、版面还是栏目内容形式却仍然10年、20年前那张老面孔。在当今这样资讯爆炸、改版如换衣的时代,如此墨守陈规实为罕见。”
  
    兔死狐悲,唇亡齿寒,任何一家围棋媒体的“倒下”都是对围棋事业的打击。旧有的读者可能有一部分会转移到另一本围棋杂志之中,但更多的读者不可避免地将会流失,在失去对围棋的一份关注,在日常生活中的消磨中,很可能从此就对围棋越来越淡薄。培养新的围棋读者固然重要,但老读者的流失却不也致命吗?
  
    《围棋天地》自2002年以来开始改版,在专题的策划、栏目的设置、图片的选择、棋评的改变等方面都进行了“变脸”,这才有了编者、读者、天地丽人、天地茶坊、特别报道、现场、棋战中国(国际、日韩)、网事、看棋看门道等栏目,这才有了类似“激扬中国流”、“绝美棋魂”、“世石风暴”、“2002年年度榜”、“等你归来”、“经营围甲”、“江湖故事”、“误读绿林多少年”等特别报道,还有“半目之痛,一年承受”、“再回首心动依然”等超级棋评。
  
    尽管如此,《围棋天地》这本拥有着19年历史的品牌杂志,能开发的资源还有太多太多,仅仅杂志选题方面,能列出来的还有长长一大串,而且,在以特别报道之名、已做了的选题中,其广度和深度距离一本大杂志要求还有很远的距离,明显可以看出,围棋天地还缺乏一批具有深厚底蕴、甘于寂寞、文笔优美的固定作者,还缺乏一些具有历史厚度的大选题所需要的驾驭能力,在文化积累、信息收集、图片资料等方面依然显得力不从心。一句话,《围棋天地》可能在很多方面都想到了,但以其品牌和积累竟还不能达到各种要求。由此可见,《围棋天地》作为一本无论是在发行量还是在影响上都已树立品牌的杂志,现在所做的一切只能说是以前早该做到的;而作为一本具有现代理念的杂志,它还只能说是刚刚起步。这样的事实本身也表明了,《围棋天地》的潜在发展空间还有很大很大。
  
    当今的著名品牌杂志,如美国的《体育画报》、《读者文摘》、《财富》等等,早已超出了仅仅做一本杂志的范畴,在杂志的经营上,他们已是游刃有余,他们现在做的,是自觉地承担起他们在社会经济领域、人类精神世界中的责任,像“财富论坛”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历史与国界;而一直致力于再现普通人美好的精神世界的《读者文摘》,已在精神世界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相比之下,《围棋天地》尽管是一本专业杂志,但在树立围棋这一特殊艺术的独特之美、表现围棋大师们丰富的精神内涵、激发起棋迷们普及发展围棋乃至影响社会精神建构的巨大能量等方面,都做得相当不够。
  
    这也是我们对一本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杂志的期待。
  
    与《围棋天地》相比,《棋艺》则是另一个层面上的围棋杂志。它年轻而新锐,恨不能每一期都能推出一些新面孔,新感觉,这是一本新兴杂志比《围棋天地》要更为灵活的一面,但也显得缺乏大气和风格。
  
    你可以说没有风格就是一种风格,然而,杂志毕竟有别于更多以传播资讯为主的报纸,如果不能体现出编辑者的厚度与深度,那杂志的脉搏尚未触及到。如今的《棋艺》,通常以一篇抒情、议论多于对人物和事件真正把握的长文作为引子,这种习惯于类似以洋洋洒洒千言来揭示马晓春、常昊内心世界的文章,成文前甚至都没有和笔下人物好好地沟通,如此匆匆而就,其价值可以想象。像川崎诚志写吴清源、志智嘉九郎写桥本宇太郎、小崛启尔写赵治勋机会都以一生的跟随采访作为动笔的前提固然难以企及,但无论如何,臆想和空论成不了好文。
  
    围棋大师评棋,除了领会对局者在技术上的意图之外,更要走进对局者的内心世界中。记得胡耀宇七段说过,如果有一段时间他感觉不好的话,他就不想评棋,因为他觉得,如果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的话,那是对两位对局者的极大不尊重!还有一次曾听王元八段说,他看马晓春那篇《再回首心动依然》那篇长篇棋评时,感动得都要落泪,因为马晓春在那篇棋评中倾注了他轻易不外露的浓浓深情!不仅王元,就是读者也有的被那篇棋评感动不已,听王元说,有一次一位读者说他看了马晓春那篇棋评后,有种特别想哭的感觉。棋评能写到这份上,真是个中极品了。但在这点上,《棋艺》上占据相当篇幅的是一些初出茅庐的入段棋手评棋,那这显然是做不到“用心来评”那一步的。
  
    但作为一本新锐杂志,《棋艺》在与读者互动、与读者沟通这点上,却要比《围棋天地》做得好得多,比较而言,《围棋天地》像是一位贵妇,雍容大度却不可亲,总有一种高高在上、凛然不可靠近之感;《棋艺》则像一位天真少女,快乐活泼,与人有“见面熟”的人缘。
  
    综合体育报纸围棋版:风景这边独好
  
    说到综合体育类报纸围棋版面,就不得不提到体育类报纸的“龙头”《体坛周报》。正是体坛周报的开风气之先之举,以后各大体育报都安排有围棋版面(说是棋类版面,但实际上几乎就是围棋版面)。
  
    体坛周报在全国体育类报纸中率先确定NBA、国际足球、棋坛内外等专门版块,这些版块后来都成为了体坛周报的拳头版块,一直持续至今。由于形成了固定的名牌版面,由此也确定了固定的读者群。
  
    具体到围棋版块,总编瞿优远最初的思路就很明确:
  
    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在大量文字报道的同时,也用一小块篇幅来进行棋谱专业解说。
  
    优美的文笔与可读性相结合,围棋版面最开始的两位作者费胜昔和王谊,一个以文笔优美见长,另一个则以文章通俗、具有可读性取胜,有很多非棋迷就是从王谊那些类似《我陪马晓春闯大阪》这些文章中了解棋手、从而喜欢上围棋版文章的,在这里瞿优远的口头禅是“要让那些不懂棋的人也爱看围棋版才算成功了”。
  
    坚持走“高投入、高回报”的精品之路,只要能请到优秀的作者、挖掘到重大的独家新闻,瞿优远就不惜重金。至今,马晓春、常昊、王谊这些重要作者的稿费标准远远超过一般作者,而这些标准的确立,一概由瞿优远亲自拍版,有些标准还是他直接与作者商定的结果。
  
    现场报道、一手资料始终为第一。不管什么比赛,只要能采集到现场报道的稿子,就一定要用现场报道的。这已是体坛周报各大版面统一遵守的法则,围棋版当然也不例外,以前条件有限,不能保证每一场大的围棋比赛都进行现场报道,但现在这种现象已看不到了,体坛周报的特约记者已遍布东京、汉城及国内各大城市。
  
    围棋版面从不分割。尽管围棋与其他版块没有什么交叉点,但几任围棋版编辑在独当一面的过程中,瞿优远每次都要验收每一个围棋版,大到文章的选择,小到每一个标题甚至错字,只要他发现有问题,编辑就要立即返工,甚至一个版从新再做也是常有的事。由于瞿优远工作要求异常严格,而他本身又是做报纸的行家,所以每个版的编辑在其手下工作都能有不少长进。不仅如此,报纸出来后,每个版编辑都还要坐在一块就每一个版进行探讨,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审围棋版,这也给围棋版编辑带来很多新思路、新视角。
  
    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综合类体育报纸,体坛周报这么多年来不管是一周一期,还是一周两期、三期,围棋版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就是在奥运会、世界杯等世界体育大赛期间,其他综合体育报纸都纷纷拿围棋版“开刀”,唯有体坛周报围棋版的存在不曾动摇。毫无疑问,这些做法客观上都是对围棋事业的极大支持和鼓舞。
  
    当然,围棋读者对体坛周报的回报也是很丰厚的,在体坛周报每期百余万的读者群中,有一部分就是相当固定的棋迷读者。
  
    此外,在另一些综合性体育报纸中,如《南方体育》、《体育周报》等也都安排有围棋专版,但大概处于避重就轻的考虑,这些报纸在围棋报道上的投入和其他版面比起来都相去甚远,鲜有出彩之处。不过,新锐体育报纸《南方体育》以其独特的策划能力、众多的版面曾做过如网络围棋、棋魂等专题,选题独具匠心,内容丰富扎实,给人印象深刻。
  
    体育综合类杂志:两三点雨山前
  
    目前全国有影响的体育综合类杂志中开设有围棋版的主要有《新体育》和《全体育》两种,其他如《中国青年》、《新闻周刊》、《深圳周刊》等综合性新闻周刊也偶尔有围棋文章。
  
    《新体育》在中国体育类杂志中的地位是当之无愧的“老大”,这本杂志策划举办过“新体育杯”、中日围棋擂台赛、NEC杯等大比赛,直到今天,NEC杯还是由《新体育》杂志主办,每年在全国各地进行比赛。每期杂志中有围棋内容已是《新体育》杂志固有的一大传统。
  
    《全体育》是由体坛周报主办、2003年创办的一半全彩杂志,在已出版的三期杂志中,均安排有重头围棋文章。由于这本杂志风格前卫,定位于年轻读者,因而围棋版块的存在对80年代后出生的那代读者了解围棋影响积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4-3-26 11:29 | 只看该作者
楼上那篇好像是谢锐的报道……
《再回首心动依然》,名字很好听呀,可惜没看过,哪位能扫描一份给看看,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飞扬围棋网 ( 苏ICP备11029047号-1 )

GMT+8, 2024-12-1 17:38 , Processed in 0.138589 second(s), 19 queries .

since 2003飞扬围棋论坛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